在中国历史上,黄河及沿岸流域给人类文明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是中华民族最主要的发源地,中国人称其为"母亲河"。
怎样保护传承弘扬,黄河下游这个省计划这么做
12月22日,省政府新闻办举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主题系列发布会第5场,介绍我省保护弘扬 ,推进 旅游带高质量发展情况。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王磊出席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
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 王磊
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一项重大国家战略。山东作为黄河流域9省区唯一东部沿海大省,在实施黄河国家战略中肩负着重大使命。
山东黄河流域文化旅游资源富集,拥有世界遗产4处,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1处——“济南泉·城文化景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6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41处,不可移动文物近1.7万处,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项目3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名录项目118个,A级旅游景区622处,旅游度假区13处。泰山、曲阜“三孔”、“天下第一泉”等享誉海内外。黄河入海口“黄蓝交汇”奇观,以及黄河三角洲新生湿地、野生鸟类等,这些丰富独特的文化和旅游资源,成为山东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突出优势。
近年来,山东文化和旅游系统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以“走在前列、全面开创”“三个走在前”为总遵循、总定位、总航标,对标对表找准定位,聚焦聚力推进落实,全力抓好 保护传承弘扬工作任务落地见效,主要是做到“四个突出”:
第一,突出顶层设计,做好系统谋划规划。精心组织编制《 保护传承弘扬规划》《 旅游带总体规划》《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弘扬规划》等系列规划。将 遗产带列入全省“七区四带”文物保护片区战略,作为省“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文物事业发展规划的重点内容。着力构建“一轴两带贯通、九大组团联动”的发展格局,其中“一轴”,即黄河干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轴;“两带”,即齐鲁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示范带、黄河故道生态文化协同发展带;“九大组团”,包括黄河入海、黄河入城、黄河济运、黄河入鲁四大片区,曲阜、泰山、临淄三个传统文化高地,以及九河故道、微山湖两大生态文化集群。根据发展布局,谋划实施一批重大工程、重点项目,着力打造中华文明保护传承示范区、世界文明交流互鉴高地、国际著名生态旅游目的地、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和 出海大通道。
第二,突出遗产保护,守好 根脉。把 遗产保护摆在突出位置,在系统保护、科学保护上下功夫、求实效。在文物保护方面,实施定陶汉墓、济南明府城等一批重大文物保护工程,做好焦家遗址、铁门关遗址等考古发掘工作。推动黄河干支流线性文化遗产廊道建设,对东平湖三河六岸、济南百里黄河遗产带、入海口盐业遗址群等重点区域进行集中连片保护。加大黄河流域革命文物保护力度,对刘邓大军渡黄河指挥部旧址、羊山战役战地医院旧址等进行修缮保护。在非遗保护方面,加强对“尧的传说”“泰山传说”“祭孔大典”等涉及中华民族文明发源、文化发祥重点非遗项目的研究保护,推进龙山、曹州、泰山、邹鲁等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开展文化生态名村名镇评选,成立“黄河流域振兴传统工艺城市共同体”,促进黄河流域文化遗产保护区域合作。
第三,突出传播弘扬,讲好黄河故事山东篇。聚焦 主题,充分运用舞台艺术、美术创作、文化遗产展览展示等方式,加大传播弘扬力度,彰显 的时代价值。在舞台艺术创作方面,推出吕剧《大河开凌》、山东梆子《梦圆黄河滩》、杂技情景剧《强渡黄河》、儿童剧《一船星光梦》《黄河滩的孩子们》等一批优秀作品,大型交响音乐会《黄河入海》作为黄河流域舞台艺术优秀剧目展演展播开幕式演出节目深受好评。在美术创作方面,组织山东书画名家赴黄河沿线进行采风写生,举办“黄河入海流·山东省 主题美术作品展”“大河奔腾·沿黄九省省会城市画院联盟优秀作品联展”等系列展览,全面展示 主题美术创作新成果。在文化遗产展览展示方面,策划举办《大河上下·黄河流域史前陶器展》《“我从汉朝来”·文物世界中的汉代济南》《黄河之水天上来·历代黄河舆图特展》等文物展览。依托中国非遗博览会、中国国际文化旅游博览会、“孔子家乡·好客山东”文旅推介会等平台,举办 主题展览和宣传推介活动,传播 ,讲好“黄河故事”。
第四,突出项目带动,培育产业发展新动能。注重发挥大项目、大景区的引领作用,完善项目策划储备、融资推介、要素保障等工作机制,形成“竣工一批、开工一批、推进一批、储备一批”的发展态势。在项目遴选储备上,抓好重点项目库建设,目前已储备项目200余个,计划总投资5700多亿元,有127个项目列入省级重点。在重点项目建设上,近两年,先后贴息2900多万元支持沿黄地区重点文旅项目15个,带动重点项目完成投资近110亿元。曲阜尼山圣境、泰山秀城一期、华谊兄弟电影小镇、夏津德百旅游小镇等一批项目陆续建成,齐河博物馆群、天下黄河度假区、高唐书画文创产业园等加快建设。在旅游产品打造上,黄河口生态旅游区成功创建国家5A级景区,微山湖旅游区进入创建5A级景区预备名单,沿黄9市建成省级工业、康养、体育旅游示范基地55个,打造文明探源之旅、传统文化体验之旅、大河风光之旅等黄河精品旅游线路7条,黄河流域文旅产业发展质量不断提升。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实施,为山东加快文化强省建设、推动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难得历史机遇。山东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走在前列、全面开创”“三个走在前”重要指示要求,担使命、创新绩、勇争先,奋力谱写新时代 保护传承弘扬新篇章。
Q1: 旅游带建设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我省在推进 旅游带建设中,通过哪些具体举措来体现山东责任与担当?
“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 旅游带”是中央印发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确定的重点任务。近年来,山东牢记总书记嘱托,挖掘用好齐鲁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推动 旅游带建设,着力开发一批具有标志性意义的特色文化旅游产品,打造一批具有国内、国际影响力的文化旅游目的地品牌,培育一批具有显著竞争力的旅游产业集群,取得一定成绩。今年6月份,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改委在山东齐河举办了“ 旅游带建设现场推进会”,体现了对山东工作的认可和肯定。下一步工作中,将注重打好“五张牌”,在推进 旅游带建设中走在前,肩负起山东的责任与担当。
一是打好“规划牌”。《山东省 保护传承弘扬规划》已经编制完成,将于本月底印发实施。在《规划》中,专门用一个章节对 旅游带建设重点任务、重点工程、重点项目进行规划部署。此外,还专门编制了《山东省 旅游带建设规划》,已经形成初稿,以这两个《规划》为引领,明确 旅游带建设的路线图、时间表、任务书,全力推动任务落地。
二是打好“保护牌”。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统筹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构筑黄河旅游绿水青山的生态廊道。将严格景区承载量管理,降低大规模游客活动对黄河自然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遗产的不利影响。着力加强文物保护,积极推进鲁国故城、大汶口等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抓好曲阜“三孔”、泰山建筑群等重大文物保护修复工程。
三是打好“产业牌”。重点抓好纳入 旅游带重点项目库的总投资5700亿元的200余个项目建设。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丰富沿黄文化旅游产品供给,着力打造儒学研学之旅、黄河记忆乡愁之旅等7条黄河精品文化旅游线路。推动 旅游带数字化水平提升,加快“智慧黄河”“数字黄河”项目建设。
四是打好“服务牌”。会同有关部门完善黄河干线旅游交通设施,推进黄河大堤旅游公路建设,打造高标准、有风格的特色景观道路。加强沿黄村庄旅游服务设施配套,统一设计制作旅游标识。制定沿黄自驾车营地建设标准,结合沿线旅游景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和乡村旅游特点,规划建设综合性旅游服务驿站。“好客山东 云游齐鲁”智慧文旅平台已于今年上线运行,沿黄重点景区已全部接入,将继续提升平台运行效能,加快推进智慧景区建设,提升沿黄旅游便捷度。
五是打好“推介牌”。进一步整合沿黄九市特色文旅资源,纳入“好客山东”品牌推广体系,加大宣传推介力度。积极创新营销手段,构建以短视频、微信、微博、客户端为主体的新媒体宣传矩阵。明年“慢直播网上游山东”将聚焦 旅游带,推出专题系列活动。
Q2:我省是非遗大省,请问我省黄河流域非遗资源及保护情况怎么样,下一步有什么打算?
我省沿黄9市非遗资源丰富,共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名录118项,省级非遗名录619项,市级2491项,县级7015项,分别占到全省各级非遗名录总数的63%、58%、60%、54%;有国家级非遗传承人54名,省级249名,市级1342名,县级3096名,分别占全省各级非遗传承人总数的60%、56%、53%、39%。全省共有13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其中沿黄区域9个,占比70%。拥有一个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东阿阿胶股份有限公司),39个省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近年来,山东持续加大非遗保护传承力度,实施一系列工作举措,有力推动了黄河文脉传承。一是编制《山东省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弘扬专项规划》,印发《关于推进黄河流域、大运河沿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弘扬实施意见》,持续推进黄河非遗系统性保护。二是加强黄河非遗保护研究,与山大、山师等高等院校合作共建研究基地,开展课题研究。三是开展沿黄非遗项目、传承人寻访调查,走访沿线9市78个非遗项目,与115名传承人深入交流,掌握非遗保护状况。四是策划举办“河和之契:黄河流域、运河沿线非遗展示周”,围绕“大河奔腾、生生不息”主题,规划黄河流经九省非遗展演展览、论坛、数字展映等,挖掘 蕴涵的时代价值,展现中华民族历史文脉。这项活动将于本月23日至26日在泰安市举办。
下一步,山东将持续打好“黄河非遗保护组合拳”,在全省挖掘一批黄河流域非遗重点项目,培育一批黄河特色文化生态保护区,扶持一批带动性、示范性强的黄河非遗项目传承人,设立一批黄河非遗研究基地和教育传承实践基地,在“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伟大事业中走在前列,做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