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人的人格特征(三)
发布时间:
2019-04-27
黄河人,从家到族、从族到国,这庞大的人际圈子是沿着亲属差序向外扩大的,其结构的大与小,也使其功能从生儿育女、赡养老人一直扩展到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多重领域。从帝王将相的安邦治国之道到山野小民的饮食起居,从宿儒宗师的高头讲章到骚人墨客的风月之作,从恪守陈规祖训的遗老遗少到企图变法改制的新派人物,无一不受到伦理意识的驱使,无一不渗透着道德自律的精神。 黄河人在“修身为本”、“克己复礼”自律的同时,
黄河人,从家到族、从族到国,这庞大的人际圈子是沿着亲属差序向外扩大的,其结构的大与小,也使其功能从生儿育女、赡养老人一直扩展到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多重领域。
从帝王将相的安邦治国之道到山野小民的饮食起居,从宿儒宗师的高头讲章到骚人墨客的风月之作,从恪守陈规祖训的遗老遗少到企图变法改制的新派人物,无一不受到伦理意识的驱使,无一不渗透着道德自律的精神。
黄河人在“修身为本”、“克己复礼”自律的同时,重视外在的引导、规定和评价,他们处处以“三人行必有我师”的谦虚和舍己从人的顺服,不惜以枉自委屈乃至于壮烈的牺牲来维护人际关系网络的完整和有关原则的神圣。而整个社会上,也的确存在着那么多的规范和原则。所谓六礼:冠、婚、丧、祭、乡饮酒、相见之礼;七教:父子、兄弟、夫妇、君臣、长幼、朋友、宾客之教;八政:饮食、衣服、事为、异别、度、量、数、制之政;都突出表明了黄河人人格中他律的一面。
“为天地立志,为生民立道,为去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是黄河人自律与他律相因相果的生动写照。
在农耕宗法社会的哺育与熏陶下,黄河人的人格里有着求安的特征。他们有“礼仪之邦”的美名,人与人彬彬有礼,和睦相处。他们安分、寡欲,不论境遇如何,都可以知足常乐。但同时,在他们的社会里也争风吃醋,拳脚相争,国骂不绝,也会出现犯上作乱,利欲熏心,贪得无厌的小人。他们追求“自然无为”的清静、悠闲自得的消遣,同时也在肯定真纯不羁、率任不矫,以求个体精神自由的实现;他们主张“赖其力者生”的生活格局,坚守富而好礼、贫而乐道的信条,同时又主张仗义而为,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他们向往长生不死的神仙境界,修道养性,安神固形,同时又在狂热地“入海求仙”,“甘以身殉之”;他们有的进入与世无争的佛陀世界,以忍耐苦修七戒、八律,达到祥和与快乐,但同时也习武练功,舞刀弄枪,除暴安良,匡扶正义。当然,他们中更多的人是祈求一种“圣贤气象”,冲穆贞和,浩浩洋洋、巍巍荡荡,但同时也崇尚“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黄河人虽倾向于和平自守,却有着非同寻常的想象力,他们的思维在自给自足的狭小天地里超越时空,憧憬着“一天下”、“平四海”、“无怠无荒,四夷来王”的境界。在他们的意识里,自己在“天圆地方”的世界中居于中心的位置,其文化则为四方所向往和羡慕。的确,他们的政治、经济、文化在很长时期内,都要较周边先进。那络绎不绝的贡使、商队以及不断扩大的版图,真让黄河人品尝到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味道。它极大地满足并刺激了黄河人的占有欲,同时也强化了黄河人的大一统观念。大一统体现的是一种凝聚力,一种和谐、宁静,一种同化的力量。
黄河人有强烈的群体归属感,这使他们很自觉地以血缘亲疏,地域远近,风俗习惯的异同,以国家、民族等因素来投入自己的情感和爱恋。他们不愿脱离家庭,他们不愿背井离乡,因为这里有家族,有父老乡亲,有胜于远亲的近邻。他们更不愿远离国家,在无法割舍的眷念中,喊出了“背国不如舍生”的肺腑之语。他们将自己的爱和恨都与自己的家、宗族和国家联系在一起了。
标签:
上一页
下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