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不知道的云冈石窟景区
发布时间:
2023-06-25

云冈石窟位于中国山西省大同市城西约16公里的武州(周)山南麓、武州川的北岸,石窟依山开凿,规模恢弘、气势雄浑,现存主要洞窟45个,附属洞窟209个,雕刻面积达18000余平方米。
云冈石窟距今已有1500年的历史,是佛教艺术东传中国后,第一次由一个民族用一个朝代雕作而成皇家风范的佛教艺术宝库,是公元5世纪中西文化融合的历史丰碑。1961年3月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1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5月成为国家首批5A级旅游景区。
云冈石窟的开凿,与佛教的东传、中西文化交流有着密切关联。印度佛教诞生于恒河流域,大约公元前一世纪,在印度河上游形成了新的佛教圣地。以犍陀罗(今巴基斯坦北部白沙瓦地区)为中心,产生了融合古印度艺术与希腊、罗马古典艺术为一体的犍陀罗佛教艺术。随后,佛法东传势力逐渐增强。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灭北凉(国都武威),沙门佛事东移平城,后平西域(今新疆),直接导引了我国历史上中西文化交流的第二次高潮。云冈石窟作为北魏皇家石窟寺应运而生。
洞窟
早期石窟:即今第16~20窟,亦称为昙曜五窟。第16~20窟即帝王象征的昙曜五窟,以造像的风格和创作的技法来看,是云冈全窟群中最早的五个窟。平面为马蹄形,穹隆顶,外壁满雕千佛。主要造像为三世佛(过去、现在、未来),佛像高大,面相丰圆,高鼻深目,双肩齐挺,显示出一种劲健、浑厚、质朴的造像作风。其雕刻技艺继承并发展了汉代的优秀传统,吸收并融合了古印度犍陀罗、秣菟罗艺术的精华,创造出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这是中外融合所形成的新的艺术风格。
中期石窟:是云冈石窟雕凿的鼎盛阶段,主要有第1、2窟,第5、6窟,第7、8窟,第9、10窟,第11、12、13窟以及未完工的第3窟。中期石窟积极于改革创新的时期,掀起了佛教石窟艺术中国化的过程。这多种因素的综合,也就产生了所谓富丽堂皇的太和风格,主要特点是汉化趋势发展迅速,石窟艺术中国化在这一时期起步并完成,这个时期即云冈中期石窟,它所呈现的内容繁复、雕饰精美的雕刻艺术特点大异于早期石窟,雕刻造型追求工整华丽,从洞窟形制到雕刻内容和风格均有明显的汉化特征。
晚期石窟:主要分布在第20窟以西,还包括第4窟、14窟、15窟和11窟以西崖面上的小龛,约有200余座中小型洞窟。佛像和菩萨面形消瘦、长颈、肩窄且下削,这种造像为北魏晚期推行“汉化”改革,出现的一种清新典雅“秀骨清像”的艺术形象,成为北魏后期佛教造像显著特点。这一特征和风格在云冈晚期石窟和龙门石窟北魏窟均有表现,对中国石窟寺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东山菩提艺术区
在大同市云冈石窟景区内,存在着一个巧妙利用各种废弃物建造出来且充满后工业时代风格的独特世界,云冈石窟大景区除了北魏文化、辽金文化等,云冈沟内的煤炭文化也是大云冈文化的一部分内容。东山菩提艺术区的基础材料来自煤矿电厂淘汰的铁矿车、旧风筒、绞车轮、大铁罐等,将这些东西依地形、地势,根据造型不同分别打造出各种创意景观,让现代工业文明与古代佛教文明彼此凝望和谐共生。
“和平鸽”雕塑(废水泥管托起)
“ 太空舱”公寓(大同化纤厂的废净化水罐制作)
半月潭(用废石料建造的山顶蓄水池、瀑布,引水上山,自动浇灌山坡树木)
东坡塔(用废旧铁罐制作)
东山灵岩禅寺双面佛塔(利用废铁机具制作)
东山菩提艺术区的“担当”塑像
旧石塔(水泥管、旧磨盘改造)
双塔(用水泥搅拌罐制作)
蜗牛公寓
蜗牛公寓地下室,原为煤矿菜窖,被改造为电影院
蜗牛公寓地下室的台球厅和废石料制作的壁炉
休息雅座(东山艺术区,用煤矿爬爬车制作)
云冈后山的“道武帝拓跋珪”雕塑(原系大同市区赵武灵王雕塑)
云冈停车场“凤皇归昌”群雕(大同城废弃城雕改造)
标签:
上一页
下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