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黄河几字弯西北角

地址: 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区学府街华宇百花谷D座906室

电话: ‭186-3437-0215‬

电话: ‭185-3683-0215‬

E-mail: 3362757492@qq.com

新闻资讯

在中国历史上,黄河及沿岸流域给人类文明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是中华民族最主要的发源地,中国人称其为"母亲河"。

黄河几字弯西北角

浏览量

地理环境

黄河流出宁夏石嘴山惠农区的麻黄沟,便进入内蒙古高原。

由于西有贺兰山,东有鄂尔多斯台地,夹在两块高地当中的黄河干流折向北行,形成了黄河几字弯西侧南北向的河道。它在乌海界内北行105公里后,进入巴彦淖尔市磴口县沙金套海,和鄂尔多斯市杭锦旗208险工段相对处,便到了黄河几字弯的西北角,由于遇到北侧阴山余脉狼山段的阻挡,黄河干流开始折向东方。

这里地处40º75´N,是黄河纬度最高的地方。

站在几字弯的西北角眺望阴山,可以看到阴山最西段的山体向西延伸,并且逐渐融入阿拉善高原。这里正好在地球的西风带上,同时也恰巧在北半球的沙漠带上。(北纬35º到50º之间)它是一条极其广阔的沙碛地带,贯穿了我国华北西部到整个西北地区,穿越新疆天山南北的塔克拉玛干和古尔班通古特沙碛。向西连接着更为广阔的中亚、西亚、阿拉伯沙漠和更西端北非的撒哈拉沙漠!

黄河几字弯西北角恰好在北半球沙漠地带的中间。西风带的狂风从新疆的哈顺戈壁、甘肃库姆塔格沙漠、河西走廊、内蒙古的巴丹吉林及乌兰布和沙漠吹起的沙尘,穿越阴山西段的狼山与贺兰山之间的山口,一路由西向东,每年将1亿吨黄沙从我国西部的沙漠地带,掠过黄河搬运到东方的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它是我国北方沙尘暴的重要来源之一。

而在阴山南麓的坡地上,随着西风带的大风西侵,乌兰布和沙漠正在向巴彦淖尔市步步紧逼,威胁着后套地区的磴口县、杭锦后旗西部。

而黄河几字弯环抱的鄂尔多斯界内,库布齐、毛乌素两大沙漠不仅仅是因为黄河冲积形成的沙原,同时也与地球西风带上全年的大风有关,风把西部沙漠的大量沙尘,搬运到了鄂尔多斯地区,这与库布齐、毛乌素两大沙漠的形成,都有直接关系。

如今,令人触目惊心的土地沙化倾向,让人感到在黄河几字弯西北角治理沙漠,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 黄河滩涂

往事悠悠

尽管黄河几字弯西北角的自然地理条件恶劣。但是大河两岸的先民,依然在这里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

早在信史时代出现之前,几字弯黄河两岸的先民,还处在氏族部落时期。他们先后被称为獯鬻(音勋育)、鬼方、猃狁(音同:险允)、楼烦、林胡、犬戎、北狄等,这些在荒漠草原地带游牧的原始部落,与中原内地有过密切的战与和、经济与文化交流的关系。

《史记.五帝本纪》记载过作为汉民族前身的华夏族老祖宗——黄帝,曾经北逐过獯鬻。

到夏代,獯鬻与夏朝为邻,经济文化交往甚密。

殷商时期,鬼方与商王武丁进行过长达三年的战争,传说商代著名的女将、武丁之妻妇好,就在黄河几字弯西北角鄂尔多斯的荒原上,参加过和鬼方的战争。

公元前十世纪的西周时期,猃狁活跃。他们与周王朝多有摩擦,当时有诗人发出悲情漫漫的太息:“靡室靡家(无室无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处(不暇起居),猃狁之故。”(《诗经·小雅·采薇篇》)《诗经》中的古诗句,反映了周王朝北部边地的百姓受到猃狁侵扰的情况。

公元前8世纪,正是希腊盲诗人荷马在给人们讲述特洛伊战争的时候,东方黄河流域的西周宣王,也开始在库布其沙漠的沙碛深处,修建朔方城。

史书记载:当时“周室衰微,四夷并侵,猃狁最强,宣王伐之。”周宣王在召公、周公的辅佐下,国势有“中兴”迹象。为加强北部边境的防卫,他命令将军南仲、尹吉甫讨伐猃狁,取得胜利之后,西周王朝在今鄂尔多斯西北鄂托克旗界内筑朔方城,加强了周朝西北边境的军事防御。《诗经.出车》记载了:“天子命我,城彼朔方……”

黄河几字弯西北角真正进入信史时代,是在战国到秦汉时期,这一带的游牧民族——匈奴开始兴起,特别应该指出的是,中国所有边疆地区的开发与发展,都是由众多民族共同完成的。整个黄河流域辉煌灿烂的文明成果,就是多元一体的多民族共同努力的结果。

对边地的开发提上中原王朝的议事日程,开始于秦帝国统一山东六国后,就在这个历史时刻,关中平原的农耕文明,正式成规模地走入黄河几字弯西北角两岸。

首先是在公元前215年,秦始皇派大将蒙恬率三十万大军北击匈奴,这场战争“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牧马。”黄河几字弯西北角成为大秦帝国的新疆域——“河南地”。

为保证边地秦军的粮草供给,秦始皇迁“三万户黔首”到“河南地”(黄河以南的鄂尔多斯和陕北一带)“新秦中”(宁夏平原与后套平原的一部分)这是历史记录中头一次记载了中央王朝向边地移民。秦国的“黔首”们,在蒙恬新征服的疆土上屯垦戍边,有规模的农业经济,也在这时正式进入黄河几字弯西北角的草原地带。

西汉前期,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多次北击匈奴后,从公元前121年开始,西汉政府分几次动迁多达70万众的戍边移民,来到黄河几字弯两岸垦荒种地,保障边地汉军与战马的粮食草料供给。

秦汉时代的移民分批到达黄河几字弯西北角屯垦时,河套平原的自然生态条件要比今天好得多。

那时,乌兰布和沙漠还没有侵蚀到今巴彦淖尔市哈腾套海地区,这块北依阴山、南傍黄河的风水宝地不仅土壤肥沃、草木茂盛,而且河谷平原望不到边际,是气候宜人、宜耕宜牧的好地方。

秦汉时期,黄河几字弯北侧的阴山南坡,植被覆盖率非常高,与今天的阴山南坡光秃秃的景象完全不可同日而语。那时阴山南坡树木苍翠、漫山松柏,老虎、苍狼、麋鹿、金雕、北山羊、盘羊等动物出没在山地和山南草原,古老的阴山岩画记录下了当时的生态环境和动物资源情况。

而阴山南麓的大川之上,有汹涌的河水及黄河夹带泥沙形成的冲积平原。这就是秦汉时期是安置戍边移民的“新秦中”“北假之地”“河南地”等垦区。

在汉匈两个族群和平相处的日子里,黄河几字弯西北角可以说是沃野千里,阡陌纵横、村墟茅舍、柴门犬吠。村夫躬耕于田垄,村姑童子则嬉闹于黄河岸边,一派繁荣和平的景象……

西汉政府为加强对匈奴的防御和对边地垦区的管理,汉武帝在公元前105年,将秦九原郡拆分为朔方与五原两个郡,几字弯西北角由朔方郡下辖的窳(音:与)浑县管理,它隶属于朔方郡(郡治在今卾尔多斯鄂托克旗界内)。

今天,在黄河几字弯西北拐角处的沙金套海地区,依然保留有汉代窳浑县遗址和周边大量汉代的墓葬群,由此可以看出汉代屯垦时期曾有过的繁华。

 

>> 黄河岸边出土的战国机弩箭簇和匈奴牌饰

 

鄂尔多斯与巴彦淖尔市以黄河为界,几字弯西北角的东南岸是鄂尔多斯的杭锦旗,黄河在杭锦旗界有249公里长的河道,是整个黄河流域干流流经县域最长的地区。

由于地处北半球的沙碛地带,这一带气候干旱少雨,库布其沙漠几乎完全覆盖了杭锦旗和它周边的鄂托克、达拉特两旗,在沙丘起伏、戈壁荒漠、不适合人类生存的“草原地带”会有文明的遗迹吗?

其实,历史的天空广阔而深隧,在黄河几字弯西北角的沙碛里,早在游牧文明的童年时代,已经产生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文明成果。

1973年杭锦旗发生了一件震惊世界的考古事件,阿鲁柴登村出土的匈奴王金冠引起世界考古学界的震惊与关注,珍贵的文物佐证了自战国以后,黄河几字弯西南的鄂尔多斯大地,曾经是古代匈奴民族的牧场,那时的自然条件,比今天要好很多。

面对匈奴王冠这样的稀世珍宝,我国考古工作者们指出,它极有可能是属于匈奴河南白羊王或者林胡王生前的用品,死后成为墓葬品,也证明了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匈奴部落族群就在黄河以南鄂尔多斯高原上游牧,并且创造出属于黄河几字弯顶端地带极有特色的草原民族文化!

此外,包括整个黄河几字弯地区,甚至漫延到晋陕两省,从商代开始,经西周和春秋战国时代,一直沿续到西汉,出现了众多有草原地方特色的青铜器。由于广泛分布在鄂尔多斯的桃红巴拉、西沟畔、阿鲁柴登、玉隆太、补洞沟,以及石灰沟和干渠畔等地,考古学家把它命名为“鄂尔多斯青铜器”。

鄂尔多斯青铜器种类繁多,按用途分类可分为贵族和车马使用的装饰品、各种青铜器皿、普通人使用的劳动工具,最多的则是士兵使用的青铜刀、剑、矛、戟、匕首、箭簇等。

由于鄂尔多斯与中原内地的青铜器制造,在材质、原料比例、工艺流程等方面,有高度的相同之处,又同时在商周时期出现了工艺高峰,我相信二者之间是有相互借鉴关系的。而且对整个中华工艺文明的形成和演进过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鄂尔多斯青铜器的游牧文化特点表现十分突出。虎、豹、狼、羊、牛、马、鹿、驼等草原地带的动物图案最多,这也反映了黄河几字弯地带古代生态环境和动物资源种类繁多的特点。

阿鲁柴登出土的匈奴王金冠与鄂尔多斯众多精美的青铜器交映生辉,把先秦时期黄河几字弯地区令人惊叹的、高水平的生产能力和古代文明,告诉了今天的人们。同时也让我们看到3000多年前,内蒙古草原地带的游牧文明与中原内地农耕文明已经有了交流、学习和相互借鉴的关系,一体而又多元的中华工艺制造技术,把遥远的、青铜时代多民族文化联系的密码,透露给了今天的人们。

 

綠野仙踪

“黄沙滚滚半天来,

白天屋里点灯台。

行人出门不见路,

一半草场沙里埋。”

这是世世代代流传下来的鄂尔多斯民谣中风沙肆虐的情景。老辈子的人们说起库布其、毛乌素两大沙漠,总是摇头叹气。特别是春夏之交,大风卷着沙尘暴滚滚而来,一夜之间风沙就把人住的房屋掩埋了大半。辛辛苦苦盖起的新房,包括院落、羊栏、牛舍、猪圈、马棚……都成了危房,随时有被压塌的危险。农牧民们只能含着泪水离开家园,寻找新的生存地点。

“沙害苦民久矣”!

鄂尔多斯是个地广人稀的地方,特别是狰狞的库布其沙漠横亘在黄河几字弯西北角的杭锦旗,和周边的鄂托克旗到达拉特旗,面积达1.41万平方公里。靠人工造林,防沙固沙,固然可以在一个较小的范围内看到绿色,但周边滚滚移动的沙丘,很快会重新吞没来之不易的绿色。

于是,人们逐渐学会了把黄河百害中的一个重大灾害“黄河流凌”变害为宝!

黄河每年有310亿立方米的水流,走过几字弯西北角,由于纬度较高、气候寒冷,每到冬季,一条闪亮耀眼的冰河铺陈在大地上,而早春来临时节,冰河融化,会形成壮观的黄河流凌,甚至冰坝!历史上冰凌堵塞河道,河水涌上河岸,淹没田园农舍的凌灾时有发生。整个凌汛期,当地黄河段平均河槽蓄水量在14.4亿立方米左右,宝贵的河水不仅白白浪费,还给当地群众带着灾害。

怎样除弊兴利?鄂尔多斯人开始了新的探索。

2013年的春天,勘探工作人员背着干粮、仪器,徒步挺进“死亡之海”,迈入库布其瀚海深处,进行实地踏勘、规划、调研。经过一年多的反复实地调研、勘察、论证,杭锦旗决定“变害为利,引凌入沙。”

从2014年开始,在黄河几字弯西北角的杭锦旗,首先把冰凌水从低洼地带引入沙漠,一片100多平方公里的新绿洲,出现在几字弯西北角的沙海之中!

他们建成引凌分洪闸1座,分凌引水渠38公里,累计引凌水2.45亿立方米,形成100多平方公里的沙海湿地。目前,湿地里已经有20多种植物自然恢复生长,多种水鸟长期栖息于此繁衍生息。

随着年复一年引凌入沙工程的开展,库布其沙漠生态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狂风肆虐的沙海在逐渐退却消失,并且十分可喜地形成了新的沿黄生态屏障带,几年内有望出现一个300平方公里的新绿洲。

沙漠绿洲的出现,释放出大量的生态红利。库布其的沙海里,水稻田出现了,农民开始在水稻田里养蟹、挖鱼塘养鱼,在水产业方兴未艾之时,沙漠绿洲的旅游业、养殖业,也发展起来!真是“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鄂尔多斯人引凌水入沙漠,变灾害为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的创举,开创了人类治沙史上的先例。

用现代化先进手段治理沙漠的另外一个方法是飞播造林。黄河几字弯地区北端的雨季时间不长,每年只有不足200毫米的降水,集中在七、八月间,是真正的“雨水贵过油”,每当雨水降下,鄂尔多斯人便用飞机播撒各种沙生植物的籽种,大面积绿化沙漠,而且,飞播造林的效率比人工造林高得多,今天的库布其沙漠中,出现了大片的绿色,沙进人退成为历史。以杭锦旗为例,全旗9800平方公里的沙漠,目前已经治理了6000平方公里。走进往日的沙海,当年起伏的沙丘,全部盖滿了柠条、梭梭草、沙蓬、杨柴、花棒、紫蒿……人们眼看着曾经荒凉的沙漠变绿了!现在,鄂尔多斯人还以改善黄河几字弯西北角生态系统质量为核心,以保障黄河安全和实现滩区发展为目标,播撒绿色。目前沿库布其沙漠已经形成了长达五公里的绿色屏障带!

除了沙漠变成绿洲,这里沿黄河的河谷地带,成为富庶的农耕地带,每年夏秋季节,金黄色的麦海、稻田、飘香的瓜果、一望无际的玉米、向日葵田野,伸向一望无边的远方,这个地处黄河几字弯西北角的沙漠地带,俨然成为塞上江南!

黄河几字弯西北角的自然生态环境变了,变得更加绿色、更加环保,生态系统更加向良性循环变化,沙生农业、畜牧业、水产业的发展,甚至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

从2007年开始,“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在鄂尔多斯杭锦旗七星湖召开,以后每两年一次,2021年“第八届国际沙漠论坛”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秘书处、国家科技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共同主办,五洲四海的沙漠学专家学者走进库布其沙漠,世界也把目光投向黄河几字弯西北角这片曾经的瀚海戈壁,人们惊叹不已地发现,沙丘变绿了,飞舞的风沙被压在绿色的沙生植物之下,这里有碧绿的湖水,有湛蓝的天空,有茂密的草原,有静谧的园林!

绿野仙踪的奇迹,出现库布其沙漠之中。

整个世界都在惊叹,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沙漠治理标本就在眼前!就在黄河几字弯西北角地带曾经的不毛之地上!之所以产生如此巨大的变化,是人的因素,是能干敢干实干苦干的鄂尔多斯人民,向自己、向国家、向世界交出的一份完美的成绩单。

在此,突然想到一位伟人的诗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