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商人的生意门路(十一)
发布时间:
2019-05-29
历史上,黄河商人的生意门路十分广泛,从“居肆列货、以待民来”的坐商,到“负任担荷、以同四方”的行商,再到走街串巷、游乡过镇的小商小贩,几乎无所不包。但由于受地域物产和人们多年形成的风俗习惯的影响,黄河商人的生意门路同其他地域相比,又表现出一定的地域特色,并由此形成一种特殊的商贸民俗现象。 摊贩 黄河商人素重经营,除了财资雄厚的富商巨贾外,黄河民间的小商小贩也很多,就连一般的
历史上,黄河商人的生意门路十分广泛,从“居肆列货、以待民来”的坐商,到“负任担荷、以同四方”的行商,再到走街串巷、游乡过镇的小商小贩,几乎无所不包。但由于受地域物产和人们多年形成的风俗习惯的影响,黄河商人的生意门路同其他地域相比,又表现出一定的地域特色,并由此形成一种特殊的商贸民俗现象。
摊贩
黄河商人素重经营,除了财资雄厚的富商巨贾外,黄河民间的小商小贩也很多,就连一般的农家也有“消闲买卖,紧张庄家”之俗,在务农的同时做点小本生意。他们或摆摊设点,或沿街叫卖,或游乡串户,虽本小利微,却也乐此不疲。
黄河流域民间,小商小贩不仅众多,而且因地域和从事的行当不同,又各具特色。
卖馍者
有在集上固定不动和昼来夜走游乡串卖的两种。盛镆的器物,有的用草制圆箱,有的用竹编的筛子,游乡的也有用斗扛着的。为了保温,一般在镆上边盖以白布单,有的蒙上棉被样的东西,上面放一个或几个又大又白的蒸馍,作为样品和招幌,俗称“镆样子”。固定卖镆者一般不喊不叫,只是等有人近前来时,才热情打招呼:“要镆吧!热蒸馍!”游乡的则进村就大声叫卖“热镆……”“热蒸馍……”“热蒸馍,又白又大!”哪怕是剩了几天的凉镆也如此喊法。卖镆的一般收现钱,有时也用麦兑换。
黄河流域民间,小商小贩不仅众多,而且因地域和从事的行当不同,又各具特色。
卖馍者
有在集上固定不动和昼来夜走游乡串卖的两种。盛镆的器物,有的用草制圆箱,有的用竹编的筛子,游乡的也有用斗扛着的。为了保温,一般在镆上边盖以白布单,有的蒙上棉被样的东西,上面放一个或几个又大又白的蒸馍,作为样品和招幌,俗称“镆样子”。固定卖镆者一般不喊不叫,只是等有人近前来时,才热情打招呼:“要镆吧!热蒸馍!”游乡的则进村就大声叫卖“热镆……”“热蒸馍……”“热蒸馍,又白又大!”哪怕是剩了几天的凉镆也如此喊法。卖镆的一般收现钱,有时也用麦兑换。
卖烧饼
做烧饼俗称“打”烧饼。集会上售卖的通常都是在炉子上随做随卖,而且因民风的不同,其售卖的地方多与售卖其他食品的摊位相邻。如在河南柘城等地,人们喜食夹肉饼,所以卖烧饼的通常和卖熟牛羊肉的相邻,而在鹿邑等地,人们在吃烧饼时,喜欢就着绿豆丸子汤或胡辣汤来吃,所以卖烧饼者一般同卖丸子汤和胡辣汤的相邻。卖烧饼的游乡者,一般除携带烧饼外,还携带油条或麻花,并高声叫卖“烧饼----油馍!”
卖牛羊肉者
大都是熟肉,压成肉墩儿,俗称“垛子肉”。用一木制高腿车推到集上切着卖。如是回族,则常在车角上插一小木棍子,上挂一个四方牌子,牌子上画一茶壶,并写有“清真”二字。
卖猪肉者
有卖生肉和熟肉之别。卖生肉的一般是用铁钩将肉挂在木架上,边砍边卖,俗称“屠宰户”“屠夫”或“挂架子的”。在山西运城等地,卖生肉的还在架上旁放一水盆和一毛刷,边卖边用毛刷蘸水刷猪皮,使猪皮白亮光泽,吸引顾客。卖熟肉的俗称“卤锅子”,一般是用盆或篮子盛着论斤卖,但卖熟猪蹄子和猪尾巴的也常论个卖。
卖水煎包者
常用一平底圆锅,随做随卖。为招揽买主,在包子出锅前,卖者故意用一油壶往包子上徐徐倒油,趁机大喊“热包子!----趁热吃吧!”对顾客异常热情。在河南等地,卖包子的常常还卖鸡蛋焊包,如买者提出,卖者立即焊成,若是买者自带鸡蛋,卖者亦甘尽义务。一般卖包子的都撑一布篷,故又称“包子篷”。
卖油茶者
用一特制的大铜壶,盛油茶,放在火上温着,随吃随倒。一般同卖油条等的相邻,并备有桌凳供顾客使用。
卖铁器者
通常是在地上铺个破席或一块帆布,铁货放在上边出售,并因季节的不同售卖的品种也不同,春秋出售抓钩、铁锹、铡刀、菜刀等,夏季出售铲子、镰、锄等。卖铁器的一般以压论价,并习在产品上打上制造者的姓氏。
通常是在地上铺个破席或一块帆布,铁货放在上边出售,并因季节的不同售卖的品种也不同,春秋出售抓钩、铁锹、铡刀、菜刀等,夏季出售铲子、镰、锄等。卖铁器的一般以压论价,并习在产品上打上制造者的姓氏。
卖青菜者
挑两个菜筐或推辆架子车,在集上摆摊出售或游乡叫卖。摆摊的见有人来,便笑模笑样地问:“吃啥菜?”讨价还价之后遂成交易,有时常在称足分量之后再给顾客加一些,以示实心实意。卖菜到最后的菜底常常便宜出售,而且不再论斤,而是论把或论堆。
卖水果者
用条筐摆在地上卖,有论斤的,也有论个的。
卖瓜者
堆成堆或就在车上卖,论斤论个的都有,习惯上喜喊:“沙瓤西瓜,不甜不要钱!”有的瓜摊前常放一小木牌,上书“保沙保甜”“正宗××西瓜”等广告性质的语言。
卖狗肉者
卖狗肉习惯上不用刀切,而用手撕,因此留下一句俗话:“仨钱的狗肉,不值一撕。”卖狗肉者下乡买狗时,带着束狗夹子,进村就大喊:“有卖狗的吗?”随着喊声,群犬齐吠,狂追不已。
卖香油者
大都是游乡,一般用扁担挑着,一头是油桶一头是盛芝麻的斗,手拿油梆,进村就敲,梆声清脆贯耳。人们听到梆声之后便知换香油的来了,于是端着芝麻出来换油。一般芝麻用秤称,而香油则用卮子或油葫芦量。
卖豆腐者
卖豆腐的往往清早即挑担进村,大声叫喊:“换豆腐,卖豆腐!”农村群众一般用黄豆换,但也有少数用钱买。
换棉子油者
换棉油的小贩,多是手推一个小土车,上面放一个盛油的油篓,车把上挂一个大牛铃。进村后,小贩用手晃动车把,牛铃自动叮当作响。群众听到牛铃的响声,便知是换棉油的来了,需要的就拿着棉子去换,一般是十二斤棉子换一斤油。
标签:
上一页
下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