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流域的有声幌子
发布时间:
2019-06-14
在黄河流域,从事民间贸易的多为小商小贩,他们一般无固定的营业场地,也不像一些大商行那样有特有的招牌和幌子,平时他们走村串户,摆摊设点,其招揽顾客的手段便是吆喝或代声的叫卖,俗称“有声幌子”。这代声因地域的不同和行业的不同,常常存在一定的细微差别,外人很难辨别,但在当地却约定成俗,人们一听便知其为卖什么的,绝少发生误会。 代声是指用某种特有的响器发出特定的声响来招揽顾客的叫卖之声。在黄河流域,
在黄河流域,从事民间贸易的多为小商小贩,他们一般无固定的营业场地,也不像一些大商行那样有特有的招牌和幌子,平时他们走村串户,摆摊设点,其招揽顾客的手段便是吆喝或代声的叫卖,俗称“有声幌子”。这代声因地域的不同和行业的不同,常常存在一定的细微差别,外人很难辨别,但在当地却约定成俗,人们一听便知其为卖什么的,绝少发生误会。
代声是指用某种特有的响器发出特定的声响来招揽顾客的叫卖之声。在黄河流域,使用代声叫卖的有游商,也有摊贩,其代声的响器常因行业的不同而有所差别,如货郎担用拨浪鼓,卖油郎用“油铛铛”,小炉匠用小号等等。有时,也有几个行业的商人共用一种响器的,但发出的声响却各有区别,其细微的差别只有当地人才能明了,堪称一绝。
如卖油郎俗称“油匹”“卖油的”,其代声响器为一圆形铜片,常挂在油担的头上,边走边敲,发出“铛铛”的声响,民间因之而习称其为“铛铛”或“油铛铛”。
算命的也打“铛铛”,但其与卖油的“油铛铛”略有不同,其铜片中心常有一突起部分,平常,这种响器装在小竹架上,与槌儿拴在一处,盲人算命的一手提竹竿探路,一手提此“铛铛”击之使响,十分的有特点。
卖糖的,常以一直径为半尺的铜锣作为代声的响器,如是摆摊,则一手提锣,一手拿槌,立于摊旁敲击发响,招揽顾客。如是走街串巷,则常将铜锣挂于担头,边走边敲,其声音也为“铛铛”。有趣的是,卖油的、算命的、卖糖的都打“铛铛”,其声音分别本来不大,但乡间人一闻便知是谁,代声传承细致入微如此,确也难得。
游方郎中以摇铃为号,乡人俗称为“路档子先生”“路档子”;弹棉花的也以摇铃为号,其铃声比游方郎中摇得急,一阵阵的急急摇响,听起来好像“弹、弹、弹,弹出好花身上穿,弹出好花夜晚盖!”而游方郎中的铃声则缓慢而绵绵不断,意为:“看----病----买----药啦!”
磨剪子的。其代声响器为一钉在短木柄上的一串铁片,摇动起来哗哗作响,他们自称为“金柜”,仔细推敲,可能是“惊闺”的谐音。
小商小贩招揽顾客,除用代声外,也用吆喝。收破烂的,俗称“换破烂的”“收旧货的”等。在山西吆喝声为“收破烂啦……”,在山东,其吆喝声为“钱买----吆喝----花----胎布衬!”说明是以收破布为主。如以收购头发等各种小型废品为主则其吆喝声为:“乱----头发来,换----洋火!”
锢炉匠的吆喝声很特殊,其声音为“纹儿----瓦呵----”音拖得很长,可传得很远,乡间人一闻此声便知是锢炉匠进村了。
卖药的吆喝声也很特别,“卖药啦!卖药啦!”还念念有词:“我送你,你不要,你要买来还买不到!”
在一些地方,有些民间商人,如卖针的、卖老鼠药的、卖糖的等,为了吸引过往行人的注意和招揽顾客,还常常把其叫卖编成一套套的歌词进行唱卖。如卖针歌:
(开场白)天也不早了,人也不少了,摊儿也摆好了。治啥说啥,卖啥吆喝啥。走东不说西,卖牛不说羊,三句话不离本行。卖瓜不说瓜苦,卖水不说水酸,买我的针,当面试验,好赖货有见证。
(下面将针分包打开,边打边唱)
打开一包明朗朗,好似赵云的小银枪。
打开一包又一包,三国上将数马超。
马超马岱两员将,背后神抓人难防。
打开一包又一包,关二爷手提偃月刀。
关二爷赴过单刀会,刘备过江把亲招。
刘备打马过江心,船到江心要顺风。
虽说东吴待他好,舍不得桃园三兄弟。
桃园结义三个人,谁为君来谁为臣。
刘为君,张为臣,关二爷是个武圣人。
诸葛亮祭起东南风,火烧曹操石刀兵。
火烧曹操兵百万,临行带走一令箭。
箭挑精,箭挑能,黄鹤楼上显手能。
(下边边做边唱,左手执一长方形小木板,右手依次分型号捏一撮针,约十根,同时向板上摔钉,皆能均匀、正直、成行地散钉在木板上,最后总收为一包,各类针俱全。)
三号针,芝麻尖,冬缝棉,夏缝单,二八月里做个夹袄穿;
……
(如生意成交,边包针边得意地唱道)
大哥买包我的针,回家嫂子待你亲,妮他爹,娃儿他大,慌忙给你端碗鸡蛋茶,你看得法不得法。
(当针包好后,递针时接唱)
一包针往上递,递上桃园三结义。
你买我的针,咱弟兄们真亲!
晌午别走,咱弟兄们下食堂。你割肉,我灌酒,哥俩猜枚划指头。……
标签:
上一页
下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