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roll down
黄河流域的工艺美术(四)
发布时间:
2019-07-05
錾刻工艺,指用砖石凿制或在金银上刻画的艺术品。
錾刻工艺,指用砖石凿制或在金银上刻画的艺术品。宁夏的贺兰石刻,是以“贺兰石”为原料刻制的工艺品,这种石浅绿、深紫互相掩映,以紫为主,谓之“紫底”,以绿为配,谓之“绿彩”或“绿标”。唐代贺兰石砚,因彩施艺,独具丰姿。现在又增加了台灯、鼻烟壶、插屏等品种。
甘肃酒泉的夜光杯,是以祁连山玉石雕琢的酒器,色呈雪白,倾酒入杯对月映照,可反光发亮,故名。造型有喇叭型、仿古齐口平底杯,西洋式的高脚杯、雕花杯、金丝边杯等。唐代诗人王翰在《凉州词》里吟诵道:“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成为千古名句。
内蒙古的“蒙古刀”,是牧民们宰畜吃肉必不可少的用具,常随身携带,实用而又威武。刀以优质钢打造而成,表面有精美的花纹装饰,有的镶嵌有宝石。内蒙古的“银制艺术陈设品”,俗称“摆件”,或称“首饰摆件”,在首饰的基础上发展而成。分为錾刻、花丝两种,做工精细入微,造型匠心独运。
山西大同火锅,以古朴典雅、工艺精细而驰名,其结构包括底盘、火座、锅身、锅盖、火筒和小盖六部分。生产过程有成型、精密铸造、焊接、镀锡里、錾花、抛光、组装七道工序。其中錾花工艺尤为绝妙,那些心灵手巧的女工们,一手拿小锤,一手拿小錾,全神贯注,依图錾花,粗犷的线条,要一錾成型,纵横交织的花纹需反复錾敲,凭着灵活的腕力錾刻出了一幅幅生动迷人的图案,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
剪纸是黄河农村最普遍、最单纯的美术创作。剪纸有两种,一种是用剪刀剪,一种是用刻刀刻。黄河流域的剪纸起源很早,河南辉县固围村战国墓葬曾出土过类似剪纸艺术的银箔,汉代方士李少翁雕刻已故李夫人的像,让汉武帝坐帐观看,成为剪纸艺术的先声。剪纸从用途上分为窗花、墙花、门笺、顶棚花、灯笼花、喜庆花等。从表现形式上,可分为折叠剪纸、单色剪纸,分色剪纸,拼色剪纸等。陕西的窗花颇有特色,造型近于皮影。山西浮山以盛产窗花、礼花及丧葬、祭祀用花而驰名,构图简洁,线条流畅。山东临沂的剪纸门笺古朴粗犷、带有古幡胜的意味。
黄河流域盛产小麦,许多地区以面食为主,黄河人创造了许多食品花样,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面塑,俗称“花馍”。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地的乡村,人们往往以之作为节日馈赠的礼品或作为人生仪礼的用品。
陕西关中,女儿出嫁,必须塑一对神气十足的面老虎作为陪嫁礼品,放在漆器柜子中,走在送亲队伍的前列。山西霍州一带,每到新春佳节,妇女们就忙着捏制各种花馍,有玉兔、小猫、小狗、小老虎、鸡、鸭、鱼、葡萄、石榴等形象。山东不少地方在春节元宵节里,按家庭成员的生肖属性做成各种面塑,俗称“面灯”。
庆贺寿诞,人们要捏蒸“喜镆”,多以桃形为主体,并加上各种寓意吉祥长寿的小装饰物,再用色彩点缀,显得富丽堂皇。操办丧事,灵前也供献各种面塑,如十二种菊花镆、瑞兽等花果动物,精致美观,生动别致,寄托了生者对亡灵的安慰。
标签:
上一页
下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