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scroll down

【黄河民俗】腊八节


发布时间:

2020-01-02

【黄河民俗】腊八节

【黄河民俗】腊八节

 

 

腊八节简称“腊八”,时在夏历十二月初八。

腊八节起源甚早,可上溯至古史传说时代的“蜡祭”之礼。《礼记·郊特牲》说:“天子大蜡八,伊耆氏始为蜡。蜡也者,索也。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伊耆氏,即为神农。“蜡”,后世写作“腊”,通“猎”。“腊祭”,就是猎获禽兽为主要祭品的一种祭礼。

 

 

用猎物祭祀,这是由特定历史条件决定的。上古时候,黄河流域还是荆棘丛生、虎豕横行、人烟稀少的莽莽荒原,狩猎是先民不可或缺的生产方式。尤其冬天来临,大河上下,白雪皑皑,狩猎更成为首要的生产活动。为报答诸神与祖宗之灵的佑助,所以用各种禽兽举行祭祀,久而久之,形成固定的腊祭之礼。

 

 

“腊八粥”的出现和普及,是腊八节正式形成的标志。传说佛祖成道前,苦行六年,一日因饥渴过度,酷暑难当,昏倒在地。恰有一牧羊女路过,急用粥救活佛祖,佛祖不久便得道成佛。所以后世每到腊八成道节,佛寺都熬腊八粥,供祭佛教诸神,以效牧女。这日众僧尼全食腊八粥,还将粥分给来寺诸人,以启世人向善济贫之心。此粥“七宝五味”,因与佛祖有关,又称为“佛粥”或“佛寿粥”。受此影响,各家各户纷纷煮食腊八粥。佛教内容得以化为民俗,与 兼收并蓄的性质以及广阔的胸怀是不无关系的。

 

 

宋、元、明、清四代,食“腊八粥”成为黄河流域腊八节最有普遍性的民俗。由于黄河从源头青海省曲麻莱县到入海口山东省垦利县,行程万余里,途径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内蒙古平原和华北平原,抵达渤海之滨,沿途地理气候不一,生产各异,民族、风情有别,受这些因素的制约,使一大文化圈中,又出现许多小文化圈;在一共同风俗中,又有许多地域带来的不同。具体到腊八节,尽管各地共饮黄河水,同食腊八粥,然而在原料选择、制作方法和色泽味感方面却有明显区别。

 

 

腊八粥分肉粥和豆粥两种。肉粥以米为主料,杂以豆、豆腐、粉条、果菜、肉及有助于御寒的姜、椒、辣子等,香辣可口、一碗下肚,全身暖和。在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和山西部分地区,都流行吃肉粥习俗。这些地区,又称腊八粥为“防风粥”。在陕西,这种粥,又被称为“锛饭”。在山西晋南地区,又俗称为“祷豆饭”。在个别地区,还在粥中配以馄饨。

 

 

豆粥主料为米和豆,米有小米、黄米、大米、粳米、江米、玉米或高粱米等,豆有红豆、绿豆、豌豆、扁豆、蚕豆和莲豆等。在黄河流域上、下游,都有食豆粥之俗,流传“荤年素腊八”之俗。平素不食甜食的黄河人,吃豆粥却追求甜。因此其配料多以枣、玫瑰、桂花、桃脯、杏脯、果脯、梨脯、栗子、葡萄干、花生米、核桃仁和榛子诸物。粥煮熟后,红、绿、黄、白,色泽鲜艳,入口绵软,味道香甜。许多地方,讲究腊八粥要有八种原料。如山东德州地区,无论是粮食或果菜,必凑足八种。诸配料中,枣排首位。枣是黄河流域特产之一,色美味甜,又有补气活血功能,以它入粥,既有观赏价值,又有营养价值,实在再合适不过。

 

 

腊八正在隆冬三九时节,黄河流域已是万里冰封。好多地方还有与冰有关的风俗。如青海省土族自治县,土族人民每到腊八,鸡鸣即起,去河边背冰回家,散在大门上、屋檐上、房内柜子上、粪堆上、庄稼地里,表示庄稼丰收的意思。

 

 

黄河流域民间习惯,从腊八起,就开始购置年货,准备过年了。

 

标签: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