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艺术】盛唐著名黄河宫廷舞(上)
发布时间:
2020-01-02
一、太平乐舞
唐代的“太平乐”也叫“五方狮子舞”,属唐代《立部伎》中的第二部。《立部伎》属隋、唐宫廷燕乐,是在汉族及少数民族乐舞的基础上,吸收了部分外国乐舞形成的,在宫廷朝会庆典中演出。其规模大、表演人数多,舞蹈讲究排场,气势雄伟,有鲜明的政治内容。在八部歌颂当朝皇帝文德与武功的《立部伎》乐舞中,惟有“太平乐”舞是笼统地歌颂太平的。其舞蹈几乎原样地保存了民间“狮子舞”的形式。
“太平乐"之所以叫“五方狮子”,是因为要有五头狮子各立一方,表演狮子“俛仰驯狎”的各种情态。由二人牵绳,拿着拂逗弄狮子。旁边有140人的庞大伴唱队,高唱《太平乐》。在这洪亮的歌声中舞狮子,气势之宏伟,场面之壮观,可想而知了。这便是盛唐时期“太平乐”舞的演出情况。
我国古籍上称狮子为“狻猊”,非中国所有。据《后汉书.章帝本纪.和帝本纪》记载,月氏(今克什米尔及阿富汗一带)、安息(古波斯国名)等国曾派遣使者向汉王朝献异兽狮子。“祥狮献瑞”,反映了黄河文明善于接受外来文明同化自用的文化观。
舞狮已有千余年的历史,它象征着威武和祥瑞,寄托了人民美好的理想和愿望,体现了炎黄子孙务实尚武而又亲和求瑞的民族性格。故而,上至宫廷,下至民间,雅俗共赏,盛行不衰。
二、破阵乐舞
“破阵乐”又称“七德舞”,是《立部伎》、《坐部伎》中最著名的舞蹈,也是唐代闻名中外、流传广泛、式样繁多的一部乐舞。
“破阵乐”是根据“秦王破阵乐”改编而成的。唐太宗在当皇帝以前曾被封为秦王,那时他在统一中国的战争中就表现出杰出的军事才能,立下了卓著的功勋,于是民间便流传着赞颂他的“秦王破阵乐”。贞观元年(627),李世民登基宴群臣时,“秦王破阵乐”被作为朝廷的燕乐第一次由乐工演奏。过了6年,李世民根据他战斗生活的经验,依曲仿制舞蹈,创制了气势雄伟,歌声雄壮,有鲜明龟兹风格的破阵乐舞。
破阵乐舞开始,所有的壮土都戴上银光闪闪的头盔,铠甲雕出粗犷的线条,手里举起黑压压的一片长矛,而后他们组合阵列,等待厮杀。前有战车,后列战阵,有三次变化,每次变为四阵,所有动作都配合着豪爽的歌声。
此舞后来改名为“七德舞”。白居易在同名诗中叹赏它:“尔来百九十载,天下至今歌舞之。歌七德、舞七德;圣人有作重无极。岂徒耀神功,岂徒夸圣文;太宗意在陈王业,王业艰难示子孙。”这几句话,是诗的题旨,也是功成作乐之乐舞观的鲜明表白。
三、剑器舞
“剑器舞”是唐代敏捷雄健的技艺性舞蹈,属健舞类。虽说是舞剑,却没有杀气腾腾的气氛,舞者那端庄、悠然的表演给人以美的享受。
剑舞中的剑有单剑、双剑和刀型短剑之分。单剑一般都带有剑穗,剑穗又有长短之分,长的达1米。舞动起来,剑与穗刚柔相济,变化多端,使剑舞生色不少。剑舞舞姿潇洒英武,形式绚丽多彩,从动作变化上看,大体可分为“站剑”和“行剑”两大类。“站剑”动作迅速敏捷,静止时姿态沉稳利爽,富有雕塑感;“行剑”动作连绵不断,如长虹游龙,首尾相继,又如行云流水,均匀而有韧性。剑舞的音乐基本上以“打铃”节奏的曲调贯串始终,并与剑声相谐。民间的剑舞战斗性较强,熟练的剑术表演令人眼花缭乱。
开元初年,长安宜春院和梨园数以百计的教坊舞伎中,却只有公孙大娘一人能跳剑器舞,经常表演的舞蹈有《邻里曲》、《裴将军》和《满堂势》等。但最拿手、影响最大的,还是她的《剑器浑脱舞》。
诗人杜甫小时候就看过公孙大娘的《剑器浑脱舞》,老年时也看过公孙大娘的弟子李十二娘的同名舞。他在《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一诗和“序”中,对公孙大娘舞剑器浑脱,作了真实的记载和生动的描绘。他以“淋漓顿挫,独出冠时”和“公孙剑器初第一”等语,给公孙大娘以极高的评价。“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一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这是杜甫追述、描绘公孙大娘舞剑器的生动诗句,也是他激动不巳的观后感。从中人们可以领略到这位女舞蹈家健美的舞姿,高超的舞技.豪放的风格和感人的艺术魅力。其舞蹈之概貌,也跃然于眼前。你看,台上剑光闪闪,如日落大地;舞姿矫健轻捷,如同群仙驾龙飞翔一般;舞蹈开始时,前奏的鼓声顿然休止,好象雷公停止了震怒;舞蹈结束时,手中的剑影却如江海面上平静下来的波光。那粗犷雄壮,惊魂动魄,竭力抒发战斗豪情的舞蹈,使台下的观众看着如山失色,神怡目眩,觉得连天地都旋转起来了。
标签:
上一页
下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