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系大河——李殿魁治水论(一)
发布时间:
2020-07-28
心系大河——李殿魁治水论(一) 固住河口、根治黄河的时代条件已经成熟,急需为黄河摘掉害河和难治的帽子,更新为在现代条件下黄河利河、实际易治的观念,以提高根治黄河的信心,并且明确提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百年前完成根治黄河的任务,实现控洪、增水、安流、兴利、复航的治黄目标,确保低水平航运复航至郑州,高水平复航至兰州 历史上说黄河难治、害河莫过于解决黄河口摆动、黄河改道、洪灾和治理泥沙的难题了,直到上世纪80年代初东营建市时,传统治黄观点还认为“让黄河口稳定30年是不可能做到的”。1986年我到东营工作后,深入调查研究,认真听取治黄专家特别是有真才实学和实践经验的治黄专家的意见,把近代海动力的科研成果引进治黄,明确提出稳定黄河口的关键在于正确认识和充分利用海动力输沙的创新观点,并在水利部和黄委会的支持下,于1988年付诸实践,启动人工治理稳定黄河口的试验工程,当年取得成功。现在可以肯定地说,要坚持黄河从黄河三角洲前沿、渤海M,无潮区入海,向东北方向发展,直接进入渤海湾柔性海沟,大水出好河,小水防坐弯,黄河口将永远固定在东营,黄河将永远稳定在山东现行流路。黄河口固定、黄河稳定后,泥沙更不是问题了。“泥沙本无害,庸人自扰之”,这是治黄界内部早已得出的科学结论。今后黄河发展的总趋势为泥沙在减少,清水定增加,水沙失衡的状态将会彻底解决。 巧用海动力治理稳定黄河口的成功,为黄河三角洲开发和东营立市创造了条件,引起了国内外专家和领导的关注:首先国务院李鹏总理于1991年11月把这一重大科技成就总结为治理稳定黄河口的“山东经验”;国家发改委常务副主任杜鹰2009年来山东时明确指出“山东解决了黄河口稳定问题,为国家解决了一个天大的难题”;联合国粮棉署住北京首席代表亚瑟·郝尔康先生于1992年亲赴东营考察,认为“黄河口治理稳定的成功经验,对世界大河的治理都有重要启示”。据此把黄河三角洲开发作为联合国支持中国可持续发展的第一个项目,即UNDP,并支持资金加深研究。黄河水利委员会主任綦连安和总工吴致尧联名致信东营市政府,明确指出以海动力治理稳定黄河口的成功,“为黄河的根治带来了希望!”綦主任1994年5月来东营挥笔题词“黄河东流去,东营是归宿。题赠黄委会知音李殿魁同志(1994年5月23日)”。1998年世界泥沙会议在北京召开,我发表了《巧用海动力治理稳定黄河口》的论文,美国首席水利专家颜本琦先生书面评价:你的理论是正确的,措施是有效的,“你应该因此获得国家大奖!”2013年9月我应邀参加“世界水利学大会”,发表《简析长期稳定黄河口的基础理论》的论文,得到国内外专家的高度评价。报告主持人新西兰奥克兰大学的水利专家海德·弗里德里希教授认为:“李先生的报告内容精彩,令人深思。治理河口实践成就重大,理论研究深入,对世界上重要大河的河口治理都很有启发和借鉴意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荷兰水利和环境工程国际学院院长阿瑟·马内特教授指出:“其治水理念先进,符合了世界水利界对治水的新认识,即“与水共生,与自然共建'的先进理念。” 2500多年来,我国积累了丰富的治黄兴运经验,涌现出许多治黄(水)大家。除传说中的禹王外,首推东汉初年的王景。他正确选定黄河千乘(现山东省利津县)流路,采取“十里开一水门,更相回注”(《后汉书·王景传》),使泥沙沉于堤外,清水回黄,越至下游,黄河含沙越少。这种沉沙固堤、以黄治黄的办法收到很好的效果,使黄河流路稳定千年以上,史称:“王景治黄,千年无河患,为隋唐盛世的兴起奠定了基础。”第二位治黄大师是明代的潘季驯。他在黄河江苏流路违背自然规律的情况下,坚堤束水,以水攻沙,以淮刷黄,建设遥堤、缕堤、格堤、月堤、埤堤,形成束分结合的完整的堤防体系,有效延长了黄河改道的时间,获得“潘公治黄黄河稳”的美誉。当代治黄集大成者是人民治黄的开拓者王化云主任。他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在黄河重回江苏还是长期稳定在山东的激烈争论中,明确坚定地选定山东现行流路。他告诫人们,即使黄河发生了决口改道的灾情,也要堵死决口,重回正道。他提出“上拦下排,两岸分滞,上下游、左右岸统筹治理”的治黄方针,紧紧依靠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和沿黄广大群众的大力支持筑千里黄河大堤,直到晚年仍然保持高度的科技敏感。当我们提出巧用海动力治理稳定黄河口于1988年实施后,他立刻提醒有关领导高度重视,加深研究。沿着王化云主任开拓的人民科技治黄的方向前进,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百年前完成根治黄河水患的任务,开启黄河全面兴利的新时代。 我国在治黄兴运的长期实践中,也为国家高层决策、顶层设计积累了丰富经验。两汉庭辩、策论成就贾谊、王景;明代允许朱衡、潘季驯正副水辅两种对立的意见同时报告皇上,成就了韩庄运河和完整的治黄堤防体系,为治黄兴运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对于我国历史上丰富的治黄经验,我们应该真正认真研究啊! 历史发展到今天,有水利论坛、政协论坛、人大议案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建议,有关领导和各位水利专家只要立足实际,据理力争,择善而从,坚持深思以谋远、据实而至善的思想方法,问题总可以正确解决。 根治黄河要经过“控制洪水、固定河口、优化河势、增水复航”四个阶段。新中国成立66年,人民治黄已基本解决了前两个问题,治黄的重点亟须转向后两个问题,并相应调整工程建设。如此,将在新中国成立百年前完成根治黄河水患的任务,使其进入水量较丰、兴利除弊、航运发达、全面兴利的新常态。今后制定黄河治理规划应以此为具体目标。
心系大河——李殿魁治水论(一)
固住河口、根治黄河的时代条件已经成熟,急需为黄河摘掉害河和难治的帽子,更新为在现代条件下黄河利河、实际易治的观念,以提高根治黄河的信心,并且明确提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百年前完成根治黄河的任务,实现控洪、增水、安流、兴利、复航的治黄目标,确保低水平航运复航至郑州,高水平复航至兰州
历史上说黄河难治、害河莫过于解决黄河口摆动、黄河改道、洪灾和治理泥沙的难题了,直到上世纪80年代初东营建市时,传统治黄观点还认为“让黄河口稳定30年是不可能做到的”。1986年我到东营工作后,深入调查研究,认真听取治黄专家特别是有真才实学和实践经验的治黄专家的意见,把近代海动力的科研成果引进治黄,明确提出稳定黄河口的关键在于正确认识和充分利用海动力输沙的创新观点,并在水利部和黄委会的支持下,于1988年付诸实践,启动人工治理稳定黄河口的试验工程,当年取得成功。现在可以肯定地说,要坚持黄河从黄河三角洲前沿、渤海M,无潮区入海,向东北方向发展,直接进入渤海湾柔性海沟,大水出好河,小水防坐弯,黄河口将永远固定在东营,黄河将永远稳定在山东现行流路。黄河口固定、黄河稳定后,泥沙更不是问题了。“泥沙本无害,庸人自扰之”,这是治黄界内部早已得出的科学结论。今后黄河发展的总趋势为泥沙在减少,清水定增加,水沙失衡的状态将会彻底解决。
巧用海动力治理稳定黄河口的成功,为黄河三角洲开发和东营立市创造了条件,引起了国内外专家和领导的关注:首先国务院李鹏总理于1991年11月把这一重大科技成就总结为治理稳定黄河口的“山东经验”;国家发改委常务副主任杜鹰2009年来山东时明确指出“山东解决了黄河口稳定问题,为国家解决了一个天大的难题”;联合国粮棉署住北京首席代表亚瑟·郝尔康先生于1992年亲赴东营考察,认为“黄河口治理稳定的成功经验,对世界大河的治理都有重要启示”。据此把黄河三角洲开发作为联合国支持中国可持续发展的第一个项目,即UNDP,并支持资金加深研究。黄河水利委员会主任綦连安和总工吴致尧联名致信东营市政府,明确指出以海动力治理稳定黄河口的成功,“为黄河的根治带来了希望!”綦主任1994年5月来东营挥笔题词“黄河东流去,东营是归宿。题赠黄委会知音李殿魁同志(1994年5月23日)”。1998年世界泥沙会议在北京召开,我发表了《巧用海动力治理稳定黄河口》的论文,美国首席水利专家颜本琦先生书面评价:你的理论是正确的,措施是有效的,“你应该因此获得国家大奖!”2013年9月我应邀参加“世界水利学大会”,发表《简析长期稳定黄河口的基础理论》的论文,得到国内外专家的高度评价。报告主持人新西兰奥克兰大学的水利专家海德·弗里德里希教授认为:“李先生的报告内容精彩,令人深思。治理河口实践成就重大,理论研究深入,对世界上重要大河的河口治理都很有启发和借鉴意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荷兰水利和环境工程国际学院院长阿瑟·马内特教授指出:“其治水理念先进,符合了世界水利界对治水的新认识,即“与水共生,与自然共建'的先进理念。”
2500多年来,我国积累了丰富的治黄兴运经验,涌现出许多治黄(水)大家。除传说中的禹王外,首推东汉初年的王景。他正确选定黄河千乘(现山东省利津县)流路,采取“十里开一水门,更相回注”(《后汉书·王景传》),使泥沙沉于堤外,清水回黄,越至下游,黄河含沙越少。这种沉沙固堤、以黄治黄的办法收到很好的效果,使黄河流路稳定千年以上,史称:“王景治黄,千年无河患,为隋唐盛世的兴起奠定了基础。”第二位治黄大师是明代的潘季驯。他在黄河江苏流路违背自然规律的情况下,坚堤束水,以水攻沙,以淮刷黄,建设遥堤、缕堤、格堤、月堤、埤堤,形成束分结合的完整的堤防体系,有效延长了黄河改道的时间,获得“潘公治黄黄河稳”的美誉。当代治黄集大成者是人民治黄的开拓者王化云主任。他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在黄河重回江苏还是长期稳定在山东的激烈争论中,明确坚定地选定山东现行流路。他告诫人们,即使黄河发生了决口改道的灾情,也要堵死决口,重回正道。他提出“上拦下排,两岸分滞,上下游、左右岸统筹治理”的治黄方针,紧紧依靠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和沿黄广大群众的大力支持筑千里黄河大堤,直到晚年仍然保持高度的科技敏感。当我们提出巧用海动力治理稳定黄河口于1988年实施后,他立刻提醒有关领导高度重视,加深研究。沿着王化云主任开拓的人民科技治黄的方向前进,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百年前完成根治黄河水患的任务,开启黄河全面兴利的新时代。
我国在治黄兴运的长期实践中,也为国家高层决策、顶层设计积累了丰富经验。两汉庭辩、策论成就贾谊、王景;明代允许朱衡、潘季驯正副水辅两种对立的意见同时报告皇上,成就了韩庄运河和完整的治黄堤防体系,为治黄兴运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对于我国历史上丰富的治黄经验,我们应该真正认真研究啊!
历史发展到今天,有水利论坛、政协论坛、人大议案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建议,有关领导和各位水利专家只要立足实际,据理力争,择善而从,坚持深思以谋远、据实而至善的思想方法,问题总可以正确解决。
根治黄河要经过“控制洪水、固定河口、优化河势、增水复航”四个阶段。新中国成立70年,人民治黄已基本解决了前两个问题,治黄的重点亟须转向后两个问题,并相应调整工程建设。如此,将在新中国成立百年前完成根治黄河水患的任务,使其进入水量较丰、兴利除弊、航运发达、全面兴利的新常态。今后制定黄河治理规划应以此为具体目标。
标签:
上一页
下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