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城与《史记》:黄河边的文明传承
发布时间:
2018-12-27
来韩城,我们不仅可以走街串巷、也可以慢慢的欣赏房屋的门饰揣摩主人的地位和韵味,更可以循着古筝、琵琶的声音走进一家小院,说不定穿越就不是梦想。我在韩城是没有目的的,只因为听到琵琶的声音而往,穿过三道门时一个古老的小戏台呈现眼前、一位气质非凡的美女正颔首垂眉的弹奏琵琶。我顿时有种不知今夕是何年的感觉,悄悄的坐在一个凳子上,呼吸都不敢大口了,生怕眼前的一切是种错觉,而顿失桃源。韩城就这样不来不知,一来入
来韩城,我们不仅可以走街串巷、也可以慢慢的欣赏房屋的门饰揣摩主人的地位和韵味,更可以循着古筝、琵琶的声音走进一家小院,说不定穿越就不是梦想。
我在韩城是没有目的的,只因为听到琵琶的声音而往,穿过三道门时一个古老的小戏台呈现眼前、一位气质非凡的美女正颔首垂眉的弹奏琵琶。我顿时有种不知今夕是何年的感觉,悄悄的坐在一个凳子上,呼吸都不敢大口了,生怕眼前的一切是种错觉,而顿失桃源。韩城就这样不来不知,一来入心的地方。他不仅有年代感久远的建筑,更因为还有年代感久远的人和故事。
走进韩城,走进历史,有时像走进高墙林立的皇宫,有时像走进小桥流水的世外桃源,有时像走进血雨腥风的战场,有时像走进缠绵悱恻的爱情神话。司马迁的《史记》、白居易的《长恨歌》,王杰正气抗衡朝廷、刘荫枢巧妙教育子孙,以及赵氏孤儿、八路军东渡无不是黄河文明的传承。
一部《史记》让我们这些子孙后代领略到了数千年前的官场生活及民间实情。司马迁出生在黄河岸边的龙门古渡,距离今日韩城5公里,幼时得益于老祖父粟米授爵的政策,而免于徭役之苦。稍有年长,便游历祖国大好河山、收集遗闻古事、传递旧闻。司马迁后半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汉武帝身边度过,在随帝巡行和奉使外出期间,能够看到和直接了解到底层人民生活的实际状况,他非常同情百姓们“家贫老幼、妻弱夫软,岁时无以祭祀、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凄惨生活。
司马迁38岁时出任太史令一职,为完成父愿,他潜心写作《太史公书》;后因李陵事件而被入狱,遭受宫刑之辱。出狱后,汉武帝念他是个人才,又任命他为中书令。司马迁受刑后身心受到极大摧残,但是为了一个嘱托和信念,他顽强地忍辱负重,夜以继日地写作《史记》长达九年,最终完成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囊括了三千多年历史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是为“二十五史”之首,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在那段特殊的年代里,司马迁用信念煎煮着腥风血雨,抗击着风暴雷霆,血染着徒壁铁窗,却从来没有弯曲过;司马迁的信念,总是烂漫成斗雪的寒梅,绽放着壮心不已的活力,展现着生命的韧性,从来就不曾凋谢过。而这一切,都源于他对正义虔诚和执着;历史是一面镜子,面对历史,我们满怀敬意。而司马迁所撰写的《史记》并藏阁于韩城,古人尚且能这样,我们敬当传承,于我、于你、于我们的子子辈辈。
标签:
上一页
下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