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黄河及沿岸流域给人类文明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是中华民族最主要的发源地,中国人称其为"母亲河"。
黄河原创黄河故事二则
小 序
民间故事的魅力,在于其大面积、长时间的流传,渗透到普罗大众的思想文化中,最终成为一种公用的语言代码,方便彼此对人类社会的解读和认知。如果起不到类似作用,如果不能形成大众共识,方便彼此沟通交流,又何必舍近求远呢?近年来被“劫持”了编写“民间故事”的时候也有。实在拗不过,也就编了。编就编好,尽量精致些,让故事真正成其为故事。下边两则关于黄河的民间故事系本人原创,愿借杂志一角,以飨读者。
其一:王母娘娘画地为河
很久很久以前,聚居在神州大地上的人们生活十分艰苦。天气炎热,十年九旱,大灾之年颗粒不收,平常日子喝水都成问题。王母娘娘体恤民情,就拔下头上的金簪,在大地上写了一个金灿灿的“凤”字,这就是今天的黄河和她的许多支流。
太上老君当时在场,他见王母娘娘写的“凤”字金钩铁画,确实不同凡响。就是左右两端笔画太长,显得太夸张了。于是便趁王母娘娘抬手插回金簪的功夫,把手中的拂尘一甩,试图将“凤”字两端各擦掉一截。王母娘娘大叫一声:“不好!”赶忙阻止了他。太上老君手一颤,拂尘没有全然落下,却将“凤”字尾部扫出几缕飞白。王母娘娘告诉太上老君,这大河源头、尾闾本是要拓展平原准备让人宅居以安垦的,他这一捣乱,黄河会经常决溢改道的。
太上老君一听,面有惭色,当即请罪,要下界呆上800年体察人间疾苦。太上老君来到人间的时候,鲧已经因为治水无方丢了性命,禹则因为劳苦功高成了众望所归的天下共主。“我能为人们做点什么呢?”太上老君这般思索着,隐居于人间,先是化名伊尹,帮助商汤灭了夏桀。接着是化名比干,试图帮助商纣迷途知返,当然这次他无功而退。后来见师弟姜尚帮助周文王父子建功立业。凤鸣岐山,似乎跟王母娘娘写的“凤”字颇有关联。“这里边有什么玄机呢?”为搞清来龙去脉,他便又化名老耽,做了周朝的图书馆馆长兼图书管理员。天上一天,地上一年。800年对太上老君来说过得很快,一不小心,时间还超了。王母娘娘略怀歉意,派天宫动物园的大青牛下界通知老君早些归队。
太上老君恋恋不舍,又施展法术,在河南南部留下了绵延800多里的伏牛山,确保黄河不再向南泛滥,然后尊王母娘娘懿旨重回天界。但是黄河下游一连3000多年决口改道接连不断。王母娘娘宅心仁厚,一方面想法设法疏散黄河中游地区人口,另一方面借着给东海龙王长子保媒的机会,说服龙王,允许一些离海近的人家打鱼、煮盐为生,成为渔民、盐民,顺带着还成就了一批贩夫走卒、工匠樵夫。
再后来,王母娘娘又发现黄河下游两岸耕地、庐舍经常被淹,黄河尾闾没有一个让渔民躲避风浪的避风港。便又拔下金簪,在黄河下游两岸画出两道长堤。在入海口一附近圈出一片土地,做成一个小岛。让河、海、岛融为一体,不管是大汛、大潮、大风,渔民、樵夫总有地方可以遮风挡雨。
就这样,大家逐渐都过上了好日子。
其二:刘郎和鱼女的故事
在麻湾刘家古渡口附近的黄河大堤上,有一个非常精致的园子——黄河同心园,是见证青年男女山盟海誓的地方。许多人之所以选择这里表达爱情,是源于这个千年古渡流传的一个关于渔郎龙女爱情的美丽传说。
相传古时候,这里有位艄公名叫刘郎,相貌英俊,心地善良。每日摆渡,早出晚归,无暇早餐。一天拂晓,有位自称姓李的漂亮姑娘手提竹篮瓦罐,为他送来了可口的饭菜。之后一连六天,姑娘都送来早饭,但每次都是拂晓来临,不待日出就匆匆离去。刘郎心中深深爱上了这位美丽善良的姑娘,便于第七天见面时在黄河岸边高阜之上对姑娘袒露心扉。其实姑娘心中也早已暗许刘郎,所以直到日上三竿,两人仍依依难舍。
姑娘告诉刘郎,自己本是北海龙王幼女,一年前化身红鲤溯河嬉戏,不料在刘家渡旁失去法力,被困在一湾浅水之内。幸亏刘郎自此经过,将她送回河里,得以回归大海。为报答刘郎,龙王允许女儿为他送饭七日,但须日出之前返回。今已逾期,被玉帝发觉,收去法力,不能再回龙宫了。于是两人结为恩爱夫妻,自此男耕女织,子孙满堂。这个刘郎龙女订下终身的地方,就像一颗跳动的心脏,呵护着这对山盟海誓的有情人和他们的子子孙孙。千年沧桑变迁。黄河几度在周边决口,但始终未曾淹没过这片高地。
作者简介
薄文军,男,汉族,1969年3月出生,山东省东营市人,研究生学历,地域文化研究学者、资深媒体人。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民俗学会会员、山东省杂文学会会员、东营市史志学会理事,入选“齐鲁文化之星”“东营文化英才”。
著有地域文化书《穿越黄河口》《黄河口旅游文化》《东营进士全传》《黄河口抗日战争史》,新闻写作理论书《解构地域新闻》,时评文集《与专家对白》(教育卷),长篇报告文学《印象科达》。与人合著地域文化书《垦区——山东战略区的稳固后方》《印象垦利》《沧海桑田黄河口》《垦利文化通览》等。参编书籍《山东区域文化通览·东营卷》《东营图志》《利津文化丛书》《黄河口特色旅游文化》《教师口才学》《教师口语艺术》《回眸与展望》等;参与撰稿书籍有《中国状元全传》《中国宰相全传》《三农之路》等。
1988年10月在上海《少年文艺》发表短篇小说处女作《一杆洞箫》,迄今已在多家报纸杂志发表小说、散文、诗歌、杂文、报告文学等各类文学作品1000余篇首。从事专职新闻工作以来,先后有各类新闻作品2000余篇见诸报端,多篇新闻理论文章在专业期刊发表。电视散文《琴音》在中央电视台一、三频道多次播出,获全国、全省银奖。
有文学、文史、新闻作品200余篇次在全国及省市级大赛评选中获奖。多部作品获得东营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东营市精品工程奖、黄河口文艺奖。
通联:山东省东营市东营区府前大街73号东营日报社薄文军
邮编:257091
电话:18654668809
Email:dybowenjun@sina.com
微信:dyrbbwj(问君知否)
QQ:26370867(薄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