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龙山石窟为什么能成为“天龙山样式”
发布时间:
2021-02-20
何以为石窟? 石窟,是一种文化,一种艺术,兴于魏晋,盛于隋唐。 石窟原是印度的一种佛教建筑形式。佛教提倡遁世隐修,因此石窟大都在崇山峻岭幽僻之处。 简单讲,石窟就是在山崖上挖洞,在石头上雕刻。 为什么是天龙山石窟? 天龙山外景 太原市天龙山石窟博物馆提供 中国的石窟,多建在中国北方的黄河流域。 龙门石窟(河南洛阳)、莫高窟(甘肃敦煌)、云冈石窟(山西大同)并称中国三大石窟,后加麦积山石窟(甘肃天水),也在黄河流域,统称四大石窟。 从北魏(386—534)至隋(581—618)唐(618—907),是石窟开凿的鼎盛时期。而这个时期,黄河流域是中国政治、文化、经济的中心。 天龙山石窟位于黄河第二大支流汾河之滨,位距太原市36公里的西山(吕梁山脉分支)。 太原古称晋阳,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军事重镇。 天龙山第8窟外景 太原市天龙山石窟博物馆提供 公元前497年,春秋战国时期的晋国权臣赵简子命家臣董安于在汾河岸边营建了这座古城。 秦统一全国后,太原郡为全国36郡之一,可见在当时的地位。 永熙三年,也就是公元534年,晋阳成为东魏的别都。 东魏时期,元氏皇室实际上是傀儡政权,真正掌握军政大权的是大丞相渤海王高欢。高欢原籍渤海蓨县(今河北省景县),出身于怀朔镇(今内蒙古固阳县)兵户之家。 高欢发迹于晋阳,在晋阳设立了大丞相府,遥控东魏朝政,并在天龙山设避暑离宫。 天龙山石窟景区-白龙洞(图:荣高晋图虫创意) 古人重视选址,选址重在风水。 据明嘉靖《太原县志》记载:“此山(天龙山)松柏青翠,林木葱茏,既具天然之生成,复有人工之修饰。胜景之佳,在环省诸山中实属罕见,且峰峦秀美,泉声淙淙,气候清爽,幽雅绝俗,游着于此,辄有不忍即返者。” 天龙,则取自《易经·乾卦》爻辞:“初九:潜龙,勿用”“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意为龙飞在天,兴旺发达。 早在明代,就有天龙八景盛誉天下:“崇山环翠”、“佛阁停云”、“石洞栈道”、“龙潭灵泽”、“高欢署宫”、“虬柏蟠空”、“鼎峰独特”、“柳跖旗石”。 天龙山东峰(图:山西大双图虫创意) 高欢十分崇信佛教,天龙山最早开凿的第2、第3窟就是他为其父母做功德而开凿的一组双窟。 公元550年,高欢的次子高洋将东魏孝静帝元善见赶下了皇帝宝座,自己登基即位,建立了北齐王朝,史称文宣皇帝。 北齐时期,太原是陪都,政治、经济和军事的地位十分突出。 受父亲影响,文宣帝对佛教礼敬有加,在晋阳开凿了2座大佛像,其一是晋阳西山大佛(现称蒙山大佛),其二是龙山的童子寺大佛。 天龙山的北齐洞窟共有3个,即东峰的第1窟和西峰的第10、第16 窟。 天龙山石窟主区线描图(图:李裕群《天龙山石窟调查报告》) 据连颖俊编著的《天龙山石窟艺术》记载: 天龙山石窟主要分为2个区域,即半山腰的洞窟主区和山脚溪谷旁的千佛洞区。 天龙山半山腰共有洞窟25个,开凿在东峰和西峰陡峭的南坡山腰间,东西绵延500米,造像500余尊,浮雕、藻井、壁画等1144尊幅。 洞窟的编号是由东而西。其中东峰编号洞窟有8个,即第1窟至第8窟;在第2、第3窟上面还有4个没有编号的洞窟,东峰实际有12个洞窟。 西峰编号洞窟有13个,即第9窟至21窟,其中第9、13窟属于摩崖洞窟,也就是佛像直接刻在石壁上。 第九窟上层弥勒倚坐像,因体量巨大实在难以搬运而幸免于难(图:dimamoroz Adobe Stock图虫创意) 天龙山石窟大多是坐北朝南,只有第11窟朝东,第19、20窟朝西。 千佛洞区在天龙山脚,4个窟开凿于距河滩地高约20米的悬崖峭壁上,远远望去如空中楼阁。 天龙山隋代洞窟仅有1座,也就是这次“佛首回家”的东峰第8窟。 根据窟前廊左壁《石室铭》记载,第8窟开凿于隋初开皇四年(公元584年),功德主是仪同三司真定县开国公刘瑞等人。碑文记载了刘瑞等人为隋文帝、皇后和太子祈福的祝辞,而且特别祝愿“晋王则磐石之安”。晋王就是后来继承帝位的杨广,历史上有名的隋炀帝。 晋祠博物馆内,被群众保护下来的天龙山石窟造像(图:杔格) 天龙山开凿洞窟最多的时期是唐代,数量多达19座,占天龙山洞窟总数的2/3以上。 天龙山唐代造像雕刻水平极高,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而且,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天龙山唐代造像的艺术水平在其它同时期石窟造像之上。 天龙山唐代菩萨像因为神态高雅、姿态优美、体态丰盈的特征,被称为“天龙山样式”,对中国佛教造像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天龙山明代洞窟共有4个,都在千佛洞区。 2001年国务院公布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天龙山石窟在列。
何以为石窟?
石窟,是一种文化,一种艺术,兴于魏晋,盛于隋唐。
石窟原是印度的一种佛教建筑形式。佛教提倡遁世隐修,因此石窟大都在崇山峻岭幽僻之处。
简单讲,石窟就是在山崖上挖洞,在石头上雕刻。
为什么是天龙山石窟?
天龙山外景 太原市天龙山石窟博物馆提供
中国的石窟,多建在中国北方的黄河流域。
龙门石窟(河南洛阳)、莫高窟(甘肃敦煌)、云冈石窟(山西大同)并称中国三大石窟,后加麦积山石窟(甘肃天水),也在黄河流域,统称四大石窟。
从北魏(386—534)至隋(581—618)唐(618—907),是石窟开凿的鼎盛时期。而这个时期,黄河流域是中国政治、文化、经济的中心。
天龙山石窟位于黄河第二大支流汾河之滨,位距太原市36公里的西山(吕梁山脉分支)。
太原古称晋阳,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军事重镇。
山西晋阳古城遗址
公元前497年,春秋战国时期的晋国权臣赵简子命家臣董安于在汾河岸边营建了这座古城。
秦统一全国后,太原郡为全国36郡之一,可见在当时的地位。
永熙三年,也就是公元534年,晋阳成为东魏的别都。
东魏时期,元氏皇室实际上是傀儡政权,真正掌握军政大权的是大丞相渤海王高欢。高欢原籍渤海蓨县(今河北省景县),出身于怀朔镇(今内蒙古固阳县)兵户之家。
高欢发迹于晋阳,在晋阳设立了大丞相府,遥控东魏朝政,并在天龙山设避暑离宫。
天龙山石窟景区-白龙洞(图:荣高晋图虫创意)
古人重视选址,选址重在风水。
据明嘉靖《太原县志》记载:“此山(天龙山)松柏青翠,林木葱茏,既具天然之生成,复有人工之修饰。胜景之佳,在环省诸山中实属罕见,且峰峦秀美,泉声淙淙,气候清爽,幽雅绝俗,游着于此,辄有不忍即返者。”
天龙,则取自《易经·乾卦》爻辞:“初九:潜龙,勿用”“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意为龙飞在天,兴旺发达。
早在明代,就有天龙八景盛誉天下:“崇山环翠”、“佛阁停云”、“石洞栈道”、“龙潭灵泽”、“高欢署宫”、“虬柏蟠空”、“鼎峰独特”、“柳跖旗石”。
天龙山东峰(图:山西大双图虫创意)
高欢十分崇信佛教,天龙山最早开凿的第2、第3窟就是他为其父母做功德而开凿的一组双窟。
公元550年,高欢的次子高洋将东魏孝静帝元善见赶下了皇帝宝座,自己登基即位,建立了北齐王朝,史称文宣皇帝。
北齐时期,太原是陪都,政治、经济和军事的地位十分突出。
受父亲影响,文宣帝对佛教礼敬有加,在晋阳开凿了2座大佛像,其一是晋阳西山大佛(现称蒙山大佛),其二是龙山的童子寺大佛。
天龙山的北齐洞窟共有3个,即东峰的第1窟和西峰的第10、第16 窟。
天龙山石窟主区线描图(图:李裕群《天龙山石窟调查报告》)
据连颖俊编著的《天龙山石窟艺术》记载:
天龙山石窟主要分为2个区域,即半山腰的洞窟主区和山脚溪谷旁的千佛洞区。
天龙山半山腰共有洞窟25个,开凿在东峰和西峰陡峭的南坡山腰间,东西绵延500米,造像500余尊,浮雕、藻井、壁画等1144尊幅。
洞窟的编号是由东而西。其中东峰编号洞窟有8个,即第1窟至第8窟;在第2、第3窟上面还有4个没有编号的洞窟,东峰实际有12个洞窟。
西峰编号洞窟有13个,即第9窟至21窟,其中第9、13窟属于摩崖洞窟,也就是佛像直接刻在石壁上。
第九窟上层弥勒倚坐像,因体量巨大实在难以搬运而幸免于难(图:dimamoroz Adobe Stock图虫创意)
天龙山石窟大多是坐北朝南,只有第11窟朝东,第19、20窟朝西。
千佛洞区在天龙山脚,4个窟开凿于距河滩地高约20米的悬崖峭壁上,远远望去如空中楼阁。
天龙山隋代洞窟仅有1座,也就是这次“佛首回家”的东峰第8窟。
天龙山石窟第八窟北壁主尊佛首回归祖国
天龙山第8窟外景 太原市天龙山石窟博物馆提供
根据窟前廊左壁《石室铭》记载,第8窟开凿于隋初开皇四年(公元584年),功德主是仪同三司真定县开国公刘瑞等人。碑文记载了刘瑞等人为隋文帝、皇后和太子祈福的祝辞,而且特别祝愿“晋王则磐石之安”。晋王就是后来继承帝位的杨广,历史上有名的隋炀帝。
晋祠博物馆内,被群众保护下来的天龙山石窟造像(图:杔格)
天龙山开凿洞窟最多的时期是唐代,数量多达19座,占天龙山洞窟总数的2/3以上。
天龙山唐代造像雕刻水平极高,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而且,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天龙山唐代造像的艺术水平在其它同时期石窟造像之上。
天龙山唐代菩萨像因为神态高雅、姿态优美、体态丰盈的特征,被称为“天龙山样式”,对中国佛教造像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天龙山明代洞窟共有4个,都在千佛洞区。
2001年国务院公布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天龙山石窟在列。
标签:
下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