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走黄河 | 2021年,甘肃文旅谋划新篇章
发布时间:
2021-03-05
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陈卫中在《中国旅游报》发表署名文章,全文如下。 “十三五”时期,甘肃省共接待游客13.2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8995亿元,分别较“十二五”时期增长153%和183%,两项指标年均增长率均为24%以上,文旅产业已成为全省十大生态产业的首位产业和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十四五”时期,甘肃文化和旅游系统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立足新发展阶段,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把文化的家国情怀与旅游的人间烟火相结合、文化和旅游发展与乡村振兴相结合、“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强化机遇意识、风险意识,精准施策、真抓实干,埋头苦干、狠抓落实,着力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首先,要积极融入文化强国建设,全面加强文化廊道、场馆建设和主流文化作品创排与宣传推广,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甘肃篇章。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落实甘肃长城、长征、黄河、敦煌等顶级文化研究与保护开发,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办好“一会一节”、服务“一带一路”,强化与周边省份及境外文化交流互访互鉴,提升甘肃文化软实力和文化影响力。 其次,要做大做强文化和旅游产业,坚持在全省绿色发展大局中谋划文化和旅游产业,在全省对外开放合作中定位文化和旅游产业,全面抓好文化艺术创作、文化传承保护、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文化和旅游资源开发、文化和旅游康养产业培育、文化和旅游人才队伍建设,不断提升文化和旅游综合贡献能力。 再次,要深入推进长城、长征、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整合具有突出意义、重要影响、重大主题的文物和文化资源,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深入挖掘长城、长征、黄河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景观价值和精神内涵,生动呈现长城、长征、 的壮美、深邃,创新推动文化资源保护传承利用、文化和旅游融合,扎实推进保护传承、研究发掘、环境配套、文旅融合、数字再现等重大工程,着力构建长城、长征、 带、旅游带、经济带,精心打造代表国家水准、展示国家形象的亮丽名片,加快建设提升人民生活品质的文化和旅游体验空间,让人民群众领略文化之美、提高文化认同、增强文化自信。 关于“十四五”时期旅游业发展思路及目标,一是要积极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进一步做优“甘肃人游甘肃”小环线,持续拓展“环西部火车游”省内沿线支点,推动省内旅游市场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加大“三区三州”旅游大环线推广力度,联合6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同发力,培育“三区三州”串点连线、抱团发展的中环线,促进西部省区市文旅市场持续繁荣。深度开发“环西部火车游”产品,畅通“联通陆海丝、助推双循环”甘肃文化和旅游走出去新通道,培育文化和旅游开放大环线。 二是要全力打造“一带一路”文化制高点,重点实施敦煌文化、 、长城文化、始祖文化、红色文化、民族民俗文化等六大工程,打造“一圈一区”文化和旅游创新示范、“一会一节”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一带一路”文化和旅游双循环枢纽等三大平台,将甘肃省建设成为文化遗产研究保护、传承弘扬、创新利用的新高地,丝路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新典范,服务共建“一带一路”民心相通的新样板。 三是要着力构建文化和旅游发展新格局,打造以敦煌为中心的“大敦煌文化旅游经济圈”、以兰州为中心的“ 展示和产业经济圈”、以天水为中心的“陇东南生态文化旅游经济圈”。在中部形成纵贯沿黄四市州的黄河风情旅游带;向西形成贯通河西走廊,连接新疆、联通中亚的交响丝路大漠绿洲旅游带;向东形成连接关天经济区的黄土高原农耕体验旅游带;向南形成贯通敦煌—陇南—四川—重庆—贵州—广西,环绕陕西、宁夏、青海、新疆的陆港大通道和环西部旅游发展带。 四是要培育文化和旅游发展新优势,充分利用甘肃省丝绸之路黄金段的区位优势,整合乡村振兴、敦煌文化、历史传承、红色旅游、研学教育等资源,培育丝路旅游制高点。以祁连山、大熊猫国家公园和长城、长征、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为契机,打造甘肃文化和旅游新品牌。发挥甘肃底蕴深厚的中医药文化和丰富多样的中药材资源优势,结合兰州、武威重离子治癌中心的落地运营,培育康养旅游新热点。依托历史文化遗迹、博物馆、地质公园、工矿遗址等多种研学资源,建设研学旅游基地,培育研学旅游新热点。大力实施红色旅游工程,持续提升红色旅游品质,构建覆盖广、线路优、内涵丰、特色明的红色旅游产品体系,培育红色旅游新热点。完善体育场馆建设,扶持户外运动俱乐部,大力培育山地户外、水上、冰雪、航空、汽摩等运动,培育生态旅游和户外运动新热点。 五是要持续放大文化和旅游综合效应,加快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构建高品质旅游交通服务体系,提升文化惠民能力和供给。积极推进文艺精品创作生产,打造一批文艺精品力作。加大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做足“文化和旅游+”文章,推出以市场为导向的新型文化和旅游产品。大力发展全域旅游,支持河西走廊5市加快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创建全域旅游示范走廊。实施乡村旅游振兴行动,着力打造甘肃乡村旅游新业态集群。创新文化和旅游发展模式,全力打造一批具有标志性、引领性、带动性的文化和旅游品牌。加快推进数字文旅建设,持续放大“一部手机游甘肃”智慧平台效应。加大对外文化交流与旅游宣传推广力度,与丝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开展广泛交流与深度合作,持续扩大甘肃美誉度和影响力。
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陈卫中在《中国旅游报》发表署名文章,全文如下。
“十三五”时期,甘肃省共接待游客13.2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8995亿元,分别较“十二五”时期增长153%和183%,两项指标年均增长率均为24%以上,文旅产业已成为全省十大生态产业的首位产业和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十四五”时期,甘肃文化和旅游系统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立足新发展阶段,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把文化的家国情怀与旅游的人间烟火相结合、文化和旅游发展与乡村振兴相结合、“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强化机遇意识、风险意识,精准施策、真抓实干,埋头苦干、狠抓落实,着力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首先,要积极融入文化强国建设,全面加强文化廊道、场馆建设和主流文化作品创排与宣传推广,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甘肃篇章。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落实甘肃长城、长征、黄河、敦煌等顶级文化研究与保护开发,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办好“一会一节”、服务“一带一路”,强化与周边省份及境外文化交流互访互鉴,提升甘肃文化软实力和文化影响力。
其次,要做大做强文化和旅游产业,坚持在全省绿色发展大局中谋划文化和旅游产业,在全省对外开放合作中定位文化和旅游产业,全面抓好文化艺术创作、文化传承保护、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文化和旅游资源开发、文化和旅游康养产业培育、文化和旅游人才队伍建设,不断提升文化和旅游综合贡献能力。
再次,要深入推进长城、长征、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整合具有突出意义、重要影响、重大主题的文物和文化资源,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深入挖掘长城、长征、黄河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景观价值和精神内涵,生动呈现长城、长征、 的壮美、深邃,创新推动文化资源保护传承利用、文化和旅游融合,扎实推进保护传承、研究发掘、环境配套、文旅融合、数字再现等重大工程,着力构建长城、长征、 带、旅游带、经济带,精心打造代表国家水准、展示国家形象的亮丽名片,加快建设提升人民生活品质的文化和旅游体验空间,让人民群众领略文化之美、提高文化认同、增强文化自信。
关于“十四五”时期旅游业发展思路及目标,一是要积极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进一步做优“甘肃人游甘肃”小环线,持续拓展“环西部火车游”省内沿线支点,推动省内旅游市场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加大“三区三州”旅游大环线推广力度,联合6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同发力,培育“三区三州”串点连线、抱团发展的中环线,促进西部省区市文旅市场持续繁荣。深度开发“环西部火车游”产品,畅通“联通陆海丝、助推双循环”甘肃文化和旅游走出去新通道,培育文化和旅游开放大环线。
二是要全力打造“一带一路”文化制高点,重点实施敦煌文化、 、长城文化、始祖文化、红色文化、民族民俗文化等六大工程,打造“一圈一区”文化和旅游创新示范、“一会一节”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一带一路”文化和旅游双循环枢纽等三大平台,将甘肃省建设成为文化遗产研究保护、传承弘扬、创新利用的新高地,丝路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新典范,服务共建“一带一路”民心相通的新样板。
三是要着力构建文化和旅游发展新格局,打造以敦煌为中心的“大敦煌文化旅游经济圈”、以兰州为中心的“ 展示和产业经济圈”、以天水为中心的“陇东南生态文化旅游经济圈”。在中部形成纵贯沿黄四市州的黄河风情旅游带;向西形成贯通河西走廊,连接新疆、联通中亚的交响丝路大漠绿洲旅游带;向东形成连接关天经济区的黄土高原农耕体验旅游带;向南形成贯通敦煌—陇南—四川—重庆—贵州—广西,环绕陕西、宁夏、青海、新疆的陆港大通道和环西部旅游发展带。
四是要培育文化和旅游发展新优势,充分利用甘肃省丝绸之路黄金段的区位优势,整合乡村振兴、敦煌文化、历史传承、红色旅游、研学教育等资源,培育丝路旅游制高点。以祁连山、大熊猫国家公园和长城、长征、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为契机,打造甘肃文化和旅游新品牌。发挥甘肃底蕴深厚的中医药文化和丰富多样的中药材资源优势,结合兰州、武威重离子治癌中心的落地运营,培育康养旅游新热点。依托历史文化遗迹、博物馆、地质公园、工矿遗址等多种研学资源,建设研学旅游基地,培育研学旅游新热点。大力实施红色旅游工程,持续提升红色旅游品质,构建覆盖广、线路优、内涵丰、特色明的红色旅游产品体系,培育红色旅游新热点。完善体育场馆建设,扶持户外运动俱乐部,大力培育山地户外、水上、冰雪、航空、汽摩等运动,培育生态旅游和户外运动新热点。
五是要持续放大文化和旅游综合效应,加快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构建高品质旅游交通服务体系,提升文化惠民能力和供给。积极推进文艺精品创作生产,打造一批文艺精品力作。加大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做足“文化和旅游+”文章,推出以市场为导向的新型文化和旅游产品。大力发展全域旅游,支持河西走廊5市加快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创建全域旅游示范走廊。实施乡村旅游振兴行动,着力打造甘肃乡村旅游新业态集群。创新文化和旅游发展模式,全力打造一批具有标志性、引领性、带动性的文化和旅游品牌。加快推进数字文旅建设,持续放大“一部手机游甘肃”智慧平台效应。加大对外文化交流与旅游宣传推广力度,与丝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开展广泛交流与深度合作,持续扩大甘肃美誉度和影响力。
标签: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