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黄河及沿岸流域给人类文明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是中华民族最主要的发源地,中国人称其为"母亲河"。
大河喷薄育新星——在黄河三角洲讲述黄河故事(十九)
无潮点——渤海潮流之咽喉
孰 非
“黄河奔腾入渤海!” 这是上至文人雅士、下至庶民百姓都能呼出口的一句话。如果把这句话讲成故事,则首先涉及两个主要“人物”:一个是“黄河”,一个是“渤海”。
这里“黄河”是占主动的,来到渤海,黄河倒更像一个精力充沛、朝气蓬勃的小伙子了,“他”太过于率性而为了!上古以来他有时从天津入海,有时从沧州入海,更长的时间从利津入海,百年来他曾经从利津铁门关入海、从牡蛎嘴入海、从南旺河入海、从神仙沟入海、从刁口河入海等等。
当然,由于渤海相对广阔宽大,它所呈现的这个“C”型的西部海岸线绵长数千里,其间不仅仅只有一个“大人物”黄河在奔腾,从古至今,在辽东湾入海的辽河处于渤海大湾的最北端,沿西岸向南有滦河、海河、永定河、滹沱河、子牙河、滏阳河、马颊河、徒骇河、广利河、小清河、潍河等河流均流入渤海,而“芸芸众生”的小河流更是不计其数。这些河流入海时携带了陆地上的大量泥沙向海淤进,使渤海的面积不断减小,海岸线不断收缩(向渤海)内移。其中黄河是入渤海的第一“庞然大物”,当他经过黄土高原时,竟像一条大虫,啃啮了巨量的地表黄土,在漫长的历史中年均裹携16亿吨泥沙填海造陆,从大约的数据看,黄河从有史记载的“禹河”开始,大略4000年中约有3000多年入渤海,其中又有1500多年基本在利津县一带(包括北边的沧州、无棣等地)入海。公元1128年,宋王朝因阻金兵侵犯而决河,黄河曾由泗水夺淮河入海,700年后复归利津县入海。在河口不治而任其摆动漫流时期,河口三角洲呈丰满的“扇”形向海推进。当黄河受到人为干与减少其摆动的条件下,三角洲突前呈“锥”形入海,这就在长期行河中显著改变了这个“C”型岸线的形状,使整个渤海岸线形成一个希腊字母的“ε”(艾布赛路),“ε”的中间部位就是现代黄河神仙沟流路的三角洲顶部“五号桩”区域。五号桩将偌大的渤海西部隔成两个稍小的“C”型海湾,一个在北叫做渤海湾,一个在南叫做莱州湾。这说明黄河的创造力非常宏大,他用前突的陆地,与“另一个大人物渤海”相结合,生生地在其西部降生了一组“双胞胎”——渤海湾和莱州湾!
黄河历史上大多数流路入渤海(见古地理学报)
三角洲向东北的突出部隔出两个海湾(这虽是1997年的遥感图像黄河已在刁口河流路行水,但仍可看到最东北部的“锥形三角洲”)
相对“黄河”来说,“渤海”真不愧是“另一个大人物”!“她”的“胸怀”足够博大宽广,“性格”足够坦荡包容,更像是一位雍容大度并具有无上亲和力的“母亲”。她还有着强大的后盾,它与黄海、甚至太平洋有着巨量的水体交换关系。面对黄河等众多河流的侵扰,渤海敞自己的双臂——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既放任怀中的河流随同潮浪东出渤海、加入全球海洋的大循环之中,同时又热烈地拥抱浩浩荡荡从渤海海峡涌入的黄海潮流,当遭遇到众多“顽劣儿童”庙岛群岛、长山列岛攒动阻拦时,则形成了强劲的入射潮波,北沿辽东湾、南沿莱州湾向西部海域覆压。这又必然因不同的地形阻挡,形成反射潮波,加上南流与北流所行距离不同,在黄河造陆顶端(五号桩)附近的汇合处形成错峰状态,从而成为入射潮波和反射潮波往复性交汇的“高速流场”,成为最强潮流区的咽喉地带。
渤海遥感影像图
黄委会海洋专家李泽刚(如果把河流与海洋比喻为“人物”的话,那么这样的“专家”就可比为“神仙”了)这位神仙指出:“通过实测渤海海域的潮流资料,这一强流区有两大特征:(1)这一高速流场是渤海潮汐所决定的,是长期稳定的;(2)黄河向渤海淤积延伸必然进一步强化这一高速流场,使这里形成一个高流速辐散中心。”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的“神仙”王志豪曾指明:“由于渤海湾特定的地理形态和深度,使入射潮波与反射潮波在黄河神仙沟口附近相互抵消,即当入射潮波的波峰到达黄河口附近时,恰好与反射潮波的波谷相遇,使以半日为周期的潮汐在黄河口永恒地相互抵消,而这个咽喉区就是无潮点。”
此图虽是海冰影像,但可想见渤海入射潮波的磅礴气势
所谓无潮点,并不是此处就没有潮了,而是这里形成一种潮差极小的状态,其高潮位和低潮位之差不足20厘米,而毗邻海域的潮差则大到10倍甚至20倍,那就是潮高2-4米了,而达到4米高的就几乎只有“风暴潮”了。
以无潮点为界,其西北部处于低潮时,其东南部则处于高潮时,反之亦然。由于这种潮汐的周期性变化,周而复始,永远处于高潮位和低潮位的转换点,因此具有潮差小,流速大的特征,使之能够在黄河口治理、海港建设以及防潮减灾等重大工程领域中被应用,成为一个极其稀有的自然力和人力交合的渤海枢纽区。
另一位院士级的“神仙”任美锷断言:“无潮点位置约在38°22'N、19°20'E,无潮点附近,潮流很强,流速最大可达到100cm/S。无潮点的存在使目前黄河泥沙不能影响到五号桩以北的黄河海港海域。”所以当我们东营港的双导堤建到-5米以深的海域时,导堤近旁并没有(或较少)发生淤积。又据石油遥感地质研究部门对多幅卫片进行分析对比,也证明现在从清水沟流路入海的黄河泥沙,很少能进入到港区附近海域。那么,如果我们将黄河流路的入海方向调整到无潮点一带的强流区,则非常有利于将黄河泥沙排入深海。可见这个渤海无潮点的发现意义重大。
前年的全国两会期间,许多代表受到国家决策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启发,纷纷建议国家也批建一个“环渤海大湾区”。这个创意当然很好。但是目前黄河这个“大人物”率领着众多“小人物”不仅给渤海海域带来水源和泥沙,严重的是还带来大范围、长距离的巨量污染物,例如工业废水、城乡生活污水、畜禽养殖农药化肥等面源污染等。加上一些非法的管道排污,海域自然资源的不当开发和治理不到位,导致渤海生态逐步退化、滨海湿地面积萎缩、外来物种入侵、渔业资源持续衰退、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等弊端。所以这个未来的“大湾区”亟需强化环境综合治理。如果建区之议能够进入国家决策,那么也应冠之以“环渤海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大湾区”。在正确的总体思路和发展方向得以确立的条件下,渤海无潮点及高速流场等渤海动力源的应用,也必将为渤海生物信息交换、渤海生态环境优化、渤海交通枢纽效能提高、黄河长期稳定并提供永久性优质淡水资源等等,做出多方面的实际贡献!
作者单位:山东 经济发展促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