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黄河及沿岸流域给人类文明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是中华民族最主要的发源地,中国人称其为"母亲河"。
大河喷薄育新星——在黄河三角洲讲述黄河故事(二十三)
黄河三角洲海岸带地质考察
孰 非
根据UNDP驻华代表处、中国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中心、外经贸部国际合作处商定的议程,拟在适当时机举办一场由UNDP(联合国开发计划署)、SSTC(国家科委)、CCOP(东亚与东南亚地学计划协调委员会)支持的三大项目就黄河三角洲海岸带地质问题开展一场联合考察行动。把不同专业领域的资深专家汇集到同一设置目标下展开实地察勘研讨,可加深理解认识该区域的本质特征。UNDP项目确定张启舜院长为这次活动的总协调人,我则担任总联络员,通知各项目考察队成员于5月底到达东营市。
UNDP项目考察队(此照片摄于较早的一次考察),由鲍得温(UN总部官员,右4)与贾潞生(右6)率领,东营市政府副秘书长阎蓬山(右3)负责联络协调。
UNDP项目现场考察专家
SSTC项目考察组,由张启舜(中国水科院副院长,右4)、何少苓(水科院总工,右3)率领,由黄河口管理局程义吉负责联络协调;
CCOP项目考察队,由峡克先生(荷兰地质调查局官员,左3)和金相烨博士(CCOP秘书处主任,左4)率领,由何庆成(中国地矿部专家,左1)负责联络协调;
这次大型考察活动源于这样一个认识基础:上世纪20年代开始,陆续发现了一批与三角洲有关的油气藏,因而推动了对三角洲的研究,于是有了密西西比河三角洲沉积模式的出现,并一直作为经典模式被广泛引用。但是这一模式并不能囊括世界上的所有三角洲。其中黄河三角洲就是一个具有显著特征、亟待开展研究的新类型。因此这是一次由当代多个权威研究机构参加的开创式考察调研活动。
这次活动主要围绕踏勘黄三角海岸带的沉积演变设计了五个考察地点。
第一个考察地点是黄河口滩海浸蚀区。
确定先到最远的黄河口向南偏转区进行考察,荒甸路远,有时需下车徒步行走。大家看到世界著名的高含沙河流最后滚滚奔向大海的景观,两旁低矮的“卧坝”已很难约束汹涌的水流。CCOP项目的何庆成研究员介绍黄河沉积的基本情况:黄河以其巨大输沙量著称于世,其载荷主要是极细粒的粉砂物质,大量悬浮物使水流密度增高,呈稀薄浊流倾泄入海,形成了独特的沉积机理和模式。黄河这种细物质高密度河流在当今世界上都是独一无二的,从沉积学发展的角度看,在黄河三角洲更快展开一个新类型的地质研究已经刻不容缓。
上图显示,黄河口入海流路滩槽同步升高,坝岸冲蚀严重,滩地横比降陡然增大,进入容易出汊摆动的危险期。考察人员正在查看河口滩区侵蚀断面,荷兰专家豪格兰达顺手捉到一条鱼。
第二个考察点:海洋动力浸蚀区。
考察队到达孤东油田以东坝岸,浑黄色的大海排出层层涌浪,长空展现隐隐云霄,寰宇空阔,天幕辽远。张启舜院长的学生胡春宏博士向大家介绍:黄河三角洲海岸基本处于渤海湾与莱洲湾交界处,海动力冲刷强烈。海域水深一般小于20m,黄河泥沙大致沉积于-15m水深范围内。整体看,渤海是一个较浅的受水盆地,易受各种海洋动力影响,其潮波、潮流受M2无潮点影响,形成两个最大潮流流速区,一在无潮点附近,二在黄河入海口门外。波浪主要以风浪为主,出现频率在90%以上,大浪生成多受冬季寒潮大风影响。黄河泥沙沉积与海洋动力浸蚀是黄三角海岸带的最重要激变因素,因此建设完备的海岸防护工程极其重要。我们身后的三角洲大多数岸段已建成坚固的防潮大坝工程和水线抛石堤坝。
第三个考察点:黄河现行入海流路“清7”断面
从孤东油田1号坝向南过丁字路口到达黄河“清7”断面的瞭望塔,大家轮番登塔远望,有汊河通向主河道,荒草覆盖,显示出原始的苍茫气象,一条渔船停泊在岸边。
因为张启舜院长正在做着“清8”河段改行新河道的可行性论证工作,对这里的情况非常熟悉,立即向考察队做了演说式汇报:
黄河入海流路自1976年5月由刁口河流路改道清水沟流路以来,至今年的这次考察正好已行水21年。期间来水5075亿m3,来沙134亿吨,大量泥沙进入河口填海造陆,河口沙嘴不断向海域推进。河长由改道初的27km淤积延伸到65km,共延伸了38km。同时由于科氏力、风浪、潮流等综合作用,导致河口沙嘴逐渐向南偏转,口门进入弱潮区,以上多种因素造成黄河行洪能力减弱,对河口周边的油田开发和工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威胁。在这次考察前不久(今年1月18日)我已会同市黄河口管理局宋振华副局长和杨玉珍研究员赴山东省河务局针对黄河尾闾形势做了研讨,并向省局提出了在大约清8断面向北实施出汊工程的建议,现省市河务部门已经做了大量工作并按程序获黄委会批准,正在紧张地设计实施“清8出汊”工程。大家顺河向下看,数公里外即为工地,因今天时间安排很紧,大家可在这里就地观测、视察。不久之后,这里将成为一次大的“地质变动节点”,从而使这次考察具备了特殊的意义。
专家们在卫星图上查看清8改汊工程地点
第三个考察点看完后,去垦利县宾馆用餐,并做了简短的研讨交流。
第四个考察点是黄河较早时期的摆动淤淀区(罗家屋子附近)。
我向考察团队大体介绍了这一考察区的基本情况:这里是黄河口附近海岸线与陆上平原的过渡地带,地形平坦,故道河面宽阔,坝上丛林茂密,野草繁盛,鸟类结阵翩翩升降出没,大雁成百上千栖息于水浜。沉积环境可近距离观察原刁口河的内坝、外坝、潮坪,小潮流及冲蚀坑槽等,还有众多的螃蟹垂直潜穴及鸟类窝巢,大多数地域长满芦苇并形成沼泽化,1992年有15.3万公顷的河流与滩涂湿地被划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第五个考察点:原刁口河入海区浸蚀地带
大家看到了遗弃故道的荒芜面貌,大河更为宽阔,两岸乔灌相杂丛莽纷繁,河身水体清澈,大多为潮水倒灌所致。群鸟乱飞,狐兔窜动。因为中科院刘高焕研究员正在对照研究刁口河海岸线与此地TM卫星影像的动态校验情况,所以请他在实地观察现场向专家团队做了刁口河海岸浸蚀情况的讲解:
从1991年卫星图像可以看出刁口河向北摆动入海的几条河道呈蓝色,说明海潮已经灌入原来的分流河道,本来清晰的各条出汊摆动流路,正处于侵蚀消亡过程。
黄河刁口河流路改道后,其海岸带受到严重浸蚀,可对照卫星图像隐约望见的河口水下三角洲正在淡出视野。1976~1984年沙嘴共蚀退3.2km,随着时间推移,蚀退速度呈递减状态,前缘坡度变缓,最后趋于稳定。沿岸大量蚀退时,河口分流切割出的小岛被侵蚀,河道凹处被填平,现刁口河河口区域已发现新的油田,但受海潮侵蚀,河退海进,许多采油人工岛被淹没。
人工栈桥和油岛被海水围困后,油田抓紧实施堤坝恢复压实工程。潮间带海水浸滩逐渐凝固为皴折类型的地貌形态。
为了最大限度地保存和维护这一故道区典型多样的湿地生态面貌,1992年刁口河流路区也被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考察活动结束后,东营市副市长郝敦典主持召开“UNDP支持黄河三角洲持续发展项目方案选择研讨会”,针对这次考察中形成的地质工作方案,以及UNDP项目各类专题方案进行了研讨选择。荷兰地调局外事部主任峡克博士、地矿部水文地质院教授段永侯、山东省地勘局徐军祥等都做了发言。郝敦典副市长指出:东营市政府和胜利油田将积极支持以下各项地质领域的合作研究。一是结合市与油田的重点建设项目,加强环境工程地质研究;二是开展关于淡水资源勘查与水环境演化的调查研究;三是坚持实施降低地下水位改良开发荒碱地的研究;四是开展黄河三角洲海岸带淤进与蚀退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希望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开辟我们可持续发展的新未来。
作者单位:山东 经济发展促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