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黄河及沿岸流域给人类文明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是中华民族最主要的发源地,中国人称其为"母亲河"。
当苏绣遇上晋绣
刺绣(Embroidery),别名针绣,是针线在织物上绣制的各种装饰图案的总称,也是一种民间传统手工艺,在中国至少有二三千年历史,分为丝线刺绣和羽毛刺绣两种。
刺绣是一种长时间坐着操作的安静的劳动,又是一种艺术性的劳动。通常,一件普通30厘米规格的绣品就要用半个月的时间来完成,因此,对刺绣者的要求也是非常严格的,刺绣者不仅要具备相当的艺术修养,还要懂得一些基本画理,同时,还要有耐心细致、一丝不苟的劳动态度和持之以恒、刻苦钻研的精神。
中国的刺绣工艺在秦汉时期便已达到较高水平,是历史上丝绸之路运输的重要商品之一。几千年的桑蚕织绣文化在地方上多有蕴养,民间刺绣发展至明末清初,在各地均已形成流派体系,这些流派在使用的材料、针法上没有很大区别,但在主要常用针法、技巧、题材等发面各有独特风貌。今天就来说说多出“皇室绣品”的苏绣与别具“地域民族”风格的晋绣。
苏绣,是以江苏苏州为中心、江苏地区刺绣产品的总称。传说为仲雍的孙女“女红”首创。古代江南地区百姓有把蛟龙文在身上的习俗,仲雍做了吴国君主,想破除这种陋习,孙女女红把蛟龙的图案绣在衣服上,以替代文身。为了纪念刺绣的发明者,民间至今仍将妇女从事纺织、缝纫、刺绣等活动称为“女红”。
苏绣与湘绣、粤绣、蜀绣并称中国四大名绣。她有着2000多年的历史,素以精细、雅洁著称。苏绣图案秀丽,色泽文静,针法灵活,绣工细致,形象传神。技巧特点可概括为“平(绣面平伏)、齐(针脚整齐)、细(绣线纤细)、密(排丝紧密)、和(色彩调和)、顺(丝缕畅顺)、光(色泽光艳)、匀(皮头均匀)”八个字。
苏绣注重运针变化,常用的苏绣针法有:齐针、 散套、施针、虚实针、乱针、打点、 戳纱、接针、滚针、打子、擞扣针、集套、正抢、反抢等,经过时代变更而推陈出新,从原来常用的10多种增加到如今的四五十种,至近代针法又分为: 乱针绣与平绣两大类。
苏绣的制作过程也极为繁琐,第一步:选稿,绣稿的来源大体有两种:一种是专为刺绣而作的画稿;另一种是选自名家的作品包括国画、油画、照片等。第二步:上稿,上稿前,先要审查拟用的画稿,根据画稿的内容和题材考虑绣种、针法,用哪一种质地的底料。第三步;选材,根据设计图稿特制染色,一般每种色彩都需分成十几样分色染制。绣制所用的丝线为普通丝线的十二分之一或更细。第四步:绣制,绣针引彩线,按事先设计的花纹和色彩,由刺绣工艺师在底料上刺缀运针,通过绣迹构成花样、图案、文字。第五步:成品装裱装框,框架有红木,紫檀木,拉丁木等。
苏绣作品的主要艺术特点为;山水能分远近之趣;楼阁具现深邃之体;人物能有瞻眺生动之情;花鸟能报绰约亲昵之态。苏绣的仿画绣、写真绣以其逼真的艺术效果是名满天下的。
论及中国古代刺绣,向来以四大名绣而闻名。其实,除此之外,山西民间刺绣同样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也以晋绣而著称。
晋绣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刺绣的记载,晋绣的历史发展渊源实际上比苏绣还要早约1000年左右。长久的历史传承也将晋绣的技艺以及风格极具山西地方特色,以绣品立体感强,视觉效果饱满厚重的特点著称。其历史悠久,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多以神话传说内容为题材,一般多采用喜庆、吉利的象征,或者通过字音相同的“谐音”,来表达对生活的美好祝愿,充分反映着山西的风土人情和厚重的黄土文化。
独特工艺是晋绣的又一大特点,唐朝是晋绣最繁荣的时期,当时的刺绣多以平绣为主,这也是晋绣流传至今最主要的绣法。后来又出现了斜针、散针绣和打子绣、套扣绣、盘金绣等多种针法,根据不同的表现内容,使用不同的针法,从而形成栩栩如生的绣品。因每一针紧紧相牵,一批与一批互相交叉,晋绣又被称为“牵绣”。
晋绣常常使用千绣技法及使用多层布作为一硬底,运用长短针刺绣、套针刺绣等方法,通过一针一线之间的连接,让绣品立体感强,层次丰富,使晋绣在形象上饱满而厚重。从工艺上看,晋绣也常常使用贴布绣等技法,这些刺绣表现方法则注重针脚之间的细腻融合,采用回针、套针等方法互补,使得晋绣呈现出了浓厚的原始手工特征,让晋绣的民间艺术风采更加浓郁。
再者,可以说在晋绣中,剪纸和刺绣往往是同时运用同时完成的,在一些晋绣作品中,可以看到作品的内里实际上是剪纸艺术,而在外部的呈现则是刺绣,两者能够在细节和轮廓上实现完美地融合,这种跨艺术门类的表现方式也让晋绣具有特殊的艺术美感。
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晋绣没有被当代主流刺绣所同化,依然保持着独立自身的特色,沿着原生态的刺绣传统,融入朴素的民风和乡土气息,在当今各种知名刺绣几乎同质化、大众化的今天,它依然保留了原始刺绣的朴素之美,更加凸显出了它的价值。
近几年来,山西民间刺绣艺术不断创新发展,在国内和国际上的影响也越来越大,赢得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