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黄河国家文化公园,要从哪些方面“讲好黄河故事”?
发布时间:
2021-08-30
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了重要讲话,他指出:“要深入挖掘 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 近期,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加快推进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印发了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相关人士表示,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将继续加强整体统筹协调,尽快印发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 对于大众来说,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将是他们深度感受黄河魂的最佳场所;对于广大文化和旅游工作者来说,如何向大众呈现 ,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尊和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是一个业界正在努力探索的课题。 深刻认识 的时代价值 建设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就是要保护传承弘扬 ,那么, 具有怎样的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呢? 正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在激流中前进——中国美术馆藏黄河题材美术精品展”带领人们走进领略黄河精神的艺术天地。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美术馆馆长、中国美协副主席吴为山在展览前言中这样解读黄河精神:黄河水在哺育、塑造中华文明的过程中,因为泥沙淤积,屡屡决口、泛滥、改道,也给下游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深重的灾难。从神话时代的大禹治水,到新中国建设三门峡等十多座大型水利工程,一部中华文明史蕴涵着治理黄河的历史。中华儿女们赞叹、敬畏黄河激流的波澜壮阔之美,也在不断与之搏斗,进而愈加丰富了黄河精神的内涵,那就是勤劳勇敢、不断探索、齐心协力、艰苦奋斗的精神。黄河精神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黄河自身形成的,一部分是治理黄河的中华儿女创造的,其核心在于人与自然共生共进中所生发的强大的作用力。这作用力激励着古老而伟大的民族不断前进。 观众参观“在激流中前进——中国美术馆藏黄河题材美术精品展”。 中国旅游报记者 陈晨丨摄 “改革开放新时期,黄河在图像上主要呈现为两个特征:一个是凝重深沉的河,一个是奔腾不息的河。前者营造出中华民族饱经忧患的情感基调,寓意着古老的中华民族坚韧、不息的生命力;后者象征着改革开放奋勇向前的开拓精神,鼓舞着亿万中国人民解放思想,阔步走向世界。” 吴为山表示。 吴为山说,在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两周年的日子里,中国美术馆精心策划了此次展览。“在激流中前进!在激流中奋进!新时代的激流昭示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以不可逆转的势态滚滚向前。” “ 是黄河流域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中所创造的物质与精神层面的文化的总和,它包括一定的社会规范、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精神面貌和价值取向等。”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建设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研究”课题组成员、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副教授吴朋飞说, 具有历时性、共时性、连续性,新时代 的保护传承与创新性发展正成为引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课题组成员、中国旅游研究院文化旅游研究基地特约研究员张英俊表示, 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黄河国家文化公园要充分发挥 在赓续国家文脉、坚定文化自信、弘扬民族精神、构建中国话语体系、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方面的现实功能与作用,大力弘扬 所蕴含的生态伦理、治国理念、哲学思想,推动 走出去,提升其生命力、传播力、影响力,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着重讲好黄河的“三个历史故事” 课题组首席专家、中国旅游研究院文化旅游研究基地主任程遂营教授表示,国家文化公园兼具文物保护、文化传承、爱国主义教育、科学研究、旅游休闲、国际交流和文化传播等多方面的功能,是新时代我国文化事业理论和实践上的创举。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应瞄准“文化强国”的目标,从推进文化强国建设的角度进行谋划和建设。 “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应该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涵盖世界遗产地、旅游景区(点)、度假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城市特色历史街区、博物馆、科技馆、重大庆典、特色演艺等丰富内容。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公共文化服务要有文化强国的风范,成为文化强国优质公共文化服务的集中体现。” 程遂营说。 作为为大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美育基地,中国美术馆在“在激流中前进——中国美术馆藏黄河题材美术精品展”中通过“黄河之水天上来” “黄河的时代风貌” “黄河之魂铸精神”三个篇章,分别展现了自然形态的黄河、历史形态的黄河和精神形态的黄河。 在课题组成员、中国旅游研究院文化旅游研究基地副主任肖建勇看来,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应着重讲好黄河的“三个历史故事”。 讲好黄河的辉煌史。黄河作为“百川之首”,是中华文明的源头,孕育了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黄河国家文化公园要讲述好黄河的辉煌史,充分展示河湟文化、河套文化、秦陇文化、关中文化、三晋文化、河洛文化、齐鲁文化等地域文化,充分挖掘古都古城、古文古字、元典思想、经典礼俗、重点器物等文化内容。通过讲述卓越文化人物、光辉思想文化、重大历史事件,集中展现 的辉煌成就。 讲好黄河的苦难史。黄河是一条文化灿烂之河,也曾是一条苦难忧患之河。黄河“善淤、善决、善徙”,黄河水患尤其给中下游百姓生活带来了沉痛灾难,黄河国家文化公园要讲述好黄河的苦难史,把历史上黄河的重大天灾人祸讲清楚、讲具体、讲深入,让广大人民群众从历史中感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 讲好黄河的奋斗史。黄河是一部自然河流的变迁历史,也是一部人河共生的奋斗历史。黄河国家文化公园要讲述好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治理黄河的奋斗史,从毛泽东主席发出“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伟大号召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伟大使命,充分展示黄河流域人民治理黄河、治理城市的奋斗历程,彰显中华民族不屈不挠、攻坚克难的奋斗精神。 让大众更好地了解 在记者收藏的一篇微信公众号文章《什么是黄河》中,出品方星球研究所从远古的地形与气候变迁、考古、文化、文明等视角,为读者呈现了黄河的方方面面。除了别致的文字传达的丰富知识、大量极具视觉冲击力的摄影作品带来的震撼,记者还被庙底沟文化中的花瓣纹陶盆、马家窑文化中的锯齿漩涡纹双耳彩陶瓮、龙山文化中的黑陶高柄杯深深打动,那回旋往复极具节奏和韵律感的几何纹饰、那绚丽而又典雅的色彩、那在薄如蛋壳的黑陶上实现镂空效果的精湛技艺,令人浮想联翩。 8月23日,在山西吉县拍摄的奔腾咆哮的黄河壶口瀑布(无人机照片)。近日,受上游降雨增多影响,黄河干流晋陕峡谷水量增大,壶口瀑布再现壮美瀑布群景观,浊浪翻滚,气势磅礴。吕桂明丨摄 “黄河国家文化公园要展示好黄河文物古迹。” 课题组成员、河南大学旅游管理系副教授王欢表示,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是对黄河文物古迹的系统保护,是对 物质载体的集中展示,是新时代保护传承弘扬 的核心手段。黄河文物古迹作为 的核心物质载体,是系统保护的基础,是展示利用的基础,是传承弘扬的基础。黄河国家文化公园要高度重视对黄河文物古迹本体的保护,加强黄河文物古迹资源系统管理,推进黄河文物古迹专题数据库建设。 王欢说,黄河国家文化公园要统筹黄河专题博物馆建设,提升、改扩建、新建一批博物馆,推动黄河博物馆群落建设。推动考古遗址的博物馆化建设,对可移动文物和不可移动文物古迹进行统一保护与管理。适时成立黄河博物馆联盟,提高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内黄河主题文物展示和活动设置的连续性、协调性、互补性,凸显群落共生共享优势。 王欢还建议做好黄河文物古迹的数字化展示。“黄河国家文化公园要综合应用先进数字化、信息化手段,通过多维立体展示、实景虚拟展示、交互体验展示等,生动演绎 。要推动云上博物馆工程建设,打造数字博物馆群落,打破实体文物流动受限等保护管理瓶颈。” “黄河国家文化公园也要传承好黄河非物质文化遗产。”课题组成员、河南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彭恒礼表示,非遗是民众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生活经验的总结和提升。非遗的魅力在于“身体实践”,以身体触摸的方式打通与先人的文化联系。因此,他建议黄河国家文化公园要建立国家级黄河非遗体验基地。 程遂营表示,黄河国家文化公园要形成高质量的文化业态。一方面,在黄河国家文化公园中推动黄河演艺、娱乐、工艺美术、文化会展等升级发展;另一方面,深度应用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培育高质量的黄河数字创意、数字艺术、数字娱乐、沉浸式体验等新型文化业态。 围绕 资源做好“三个转化” “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是 的富集区、展示区和活化区。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应做好文化资源的转化,既要有文化资源向公益作品的转化,也要有文化资源向文化旅游产品的转化。”课题组成员、河南大学旅游管理系主任张野说,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应围绕文化资源,做好“三个转化”。 文化称谓的转化。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具有丰富多彩的文化事象,也必定有纷繁复杂的文化称谓。一方面,要沿袭、保留、再现一些 事象的称谓,彰显其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如黄河渡口、黄河埽工、黄河号子等。另一方面,要结合时尚元素、流行话语、审美需求等,将一些文化资源的原有称谓进行创意修改,形成文化作品和文化产品的新称谓,如反映 的漫画作品、演艺作品、短视频作品、文创商品的新称谓等。 文化图像的转化。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的文化资源富含图像要素,从远古壁画到石窟造像,从建筑画像到器物纹饰,从服饰华章到居所装饰,从山水临摹到市井画卷等,呈现出了多姿多彩的 图景。黄河国家文化公园不但要真实展示一系列重要图像,还要从线条、结构、色彩、介质等方面出发来创意转化一系列重要图像。转化后的图像可以应用于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形象标识、建筑景观、演艺作品、旅游体验项目、文创商品、服务设施设备等方面,构建起一个有底蕴、有特色、有活力的 图像体系。在已经到来的“图像时代”,黄河国家文化公园一定要善于“构图”和“读图”。 文化时空的转化。黄河国家文化公园中的文化资源出现于特定的文化时空,有着各自独特而鲜明的时间脉络和空间形态。黄河国家文化公园要适当进行文化资源的时空形态转化:从时间的维度,进行昼夜之间的转化,不同季节之间的转化,日常与节日的转化等;从空间的维度,进行室内与室外的转化,陆上、水上、空中的转化,物理空间与网络空间的转化等。 “河南卫视推出的《唐宫夜宴》《祈》《龙门金刚》等演艺作品就是文化时空转化的鲜明案例,也体现了文化称谓和文化图像的转化,类似这样的作品应该在黄河国家文化公园中得到展示。”张野说。
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了重要讲话,他指出:“要深入挖掘 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
近期,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加快推进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印发了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相关人士表示,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将继续加强整体统筹协调,尽快印发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
对于大众来说,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将是他们深度感受黄河魂的最佳场所;对于广大文化和旅游工作者来说,如何向大众呈现 ,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尊和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是一个业界正在努力探索的课题。
深刻认识 的时代价值
建设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就是要保护传承弘扬 ,那么, 具有怎样的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呢?
正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在激流中前进——中国美术馆藏黄河题材美术精品展”带领人们走进领略黄河精神的艺术天地。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美术馆馆长、中国美协副主席吴为山在展览前言中这样解读黄河精神:黄河水在哺育、塑造中华文明的过程中,因为泥沙淤积,屡屡决口、泛滥、改道,也给下游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深重的灾难。从神话时代的大禹治水,到新中国建设三门峡等十多座大型水利工程,一部中华文明史蕴涵着治理黄河的历史。中华儿女们赞叹、敬畏黄河激流的波澜壮阔之美,也在不断与之搏斗,进而愈加丰富了黄河精神的内涵,那就是勤劳勇敢、不断探索、齐心协力、艰苦奋斗的精神。黄河精神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黄河自身形成的,一部分是治理黄河的中华儿女创造的,其核心在于人与自然共生共进中所生发的强大的作用力。这作用力激励着古老而伟大的民族不断前进。
观众参观“在激流中前进——中国美术馆藏黄河题材美术精品展”。 中国旅游报记者 陈晨丨摄
“改革开放新时期,黄河在图像上主要呈现为两个特征:一个是凝重深沉的河,一个是奔腾不息的河。前者营造出中华民族饱经忧患的情感基调,寓意着古老的中华民族坚韧、不息的生命力;后者象征着改革开放奋勇向前的开拓精神,鼓舞着亿万中国人民解放思想,阔步走向世界。” 吴为山表示。
吴为山说,在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两周年的日子里,中国美术馆精心策划了此次展览。“在激流中前进!在激流中奋进!新时代的激流昭示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以不可逆转的势态滚滚向前。”
“ 是黄河流域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中所创造的物质与精神层面的文化的总和,它包括一定的社会规范、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精神面貌和价值取向等。”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建设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研究”课题组成员、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副教授吴朋飞说, 具有历时性、共时性、连续性,新时代 的保护传承与创新性发展正成为引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课题组成员、中国旅游研究院文化旅游研究基地特约研究员张英俊表示, 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黄河国家文化公园要充分发挥 在赓续国家文脉、坚定文化自信、弘扬民族精神、构建中国话语体系、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方面的现实功能与作用,大力弘扬 所蕴含的生态伦理、治国理念、哲学思想,推动 走出去,提升其生命力、传播力、影响力,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着重讲好黄河的“三个历史故事”
课题组首席专家、中国旅游研究院文化旅游研究基地主任程遂营教授表示,国家文化公园兼具文物保护、文化传承、爱国主义教育、科学研究、旅游休闲、国际交流和文化传播等多方面的功能,是新时代我国文化事业理论和实践上的创举。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应瞄准“文化强国”的目标,从推进文化强国建设的角度进行谋划和建设。
“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应该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涵盖世界遗产地、旅游景区(点)、度假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城市特色历史街区、博物馆、科技馆、重大庆典、特色演艺等丰富内容。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公共文化服务要有文化强国的风范,成为文化强国优质公共文化服务的集中体现。” 程遂营说。
作为为大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美育基地,中国美术馆在“在激流中前进——中国美术馆藏黄河题材美术精品展”中通过“黄河之水天上来” “黄河的时代风貌” “黄河之魂铸精神”三个篇章,分别展现了自然形态的黄河、历史形态的黄河和精神形态的黄河。
在课题组成员、中国旅游研究院文化旅游研究基地副主任肖建勇看来,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应着重讲好黄河的“三个历史故事”。
讲好黄河的辉煌史。黄河作为“百川之首”,是中华文明的源头,孕育了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黄河国家文化公园要讲述好黄河的辉煌史,充分展示河湟文化、河套文化、秦陇文化、关中文化、三晋文化、河洛文化、齐鲁文化等地域文化,充分挖掘古都古城、古文古字、元典思想、经典礼俗、重点器物等文化内容。通过讲述卓越文化人物、光辉思想文化、重大历史事件,集中展现 的辉煌成就。
讲好黄河的苦难史。黄河是一条文化灿烂之河,也曾是一条苦难忧患之河。黄河“善淤、善决、善徙”,黄河水患尤其给中下游百姓生活带来了沉痛灾难,黄河国家文化公园要讲述好黄河的苦难史,把历史上黄河的重大天灾人祸讲清楚、讲具体、讲深入,让广大人民群众从历史中感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
讲好黄河的奋斗史。黄河是一部自然河流的变迁历史,也是一部人河共生的奋斗历史。黄河国家文化公园要讲述好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治理黄河的奋斗史,从毛泽东主席发出“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伟大号召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伟大使命,充分展示黄河流域人民治理黄河、治理城市的奋斗历程,彰显中华民族不屈不挠、攻坚克难的奋斗精神。
让大众更好地了解
在记者收藏的一篇微信公众号文章《什么是黄河》中,出品方星球研究所从远古的地形与气候变迁、考古、文化、文明等视角,为读者呈现了黄河的方方面面。除了别致的文字传达的丰富知识、大量极具视觉冲击力的摄影作品带来的震撼,记者还被庙底沟文化中的花瓣纹陶盆、马家窑文化中的锯齿漩涡纹双耳彩陶瓮、龙山文化中的黑陶高柄杯深深打动,那回旋往复极具节奏和韵律感的几何纹饰、那绚丽而又典雅的色彩、那在薄如蛋壳的黑陶上实现镂空效果的精湛技艺,令人浮想联翩。
8月23日,在山西吉县拍摄的奔腾咆哮的黄河壶口瀑布(无人机照片)。近日,受上游降雨增多影响,黄河干流晋陕峡谷水量增大,壶口瀑布再现壮美瀑布群景观,浊浪翻滚,气势磅礴。吕桂明丨摄
“黄河国家文化公园要展示好黄河文物古迹。” 课题组成员、河南大学旅游管理系副教授王欢表示,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是对黄河文物古迹的系统保护,是对 物质载体的集中展示,是新时代保护传承弘扬 的核心手段。黄河文物古迹作为 的核心物质载体,是系统保护的基础,是展示利用的基础,是传承弘扬的基础。黄河国家文化公园要高度重视对黄河文物古迹本体的保护,加强黄河文物古迹资源系统管理,推进黄河文物古迹专题数据库建设。
王欢说,黄河国家文化公园要统筹黄河专题博物馆建设,提升、改扩建、新建一批博物馆,推动黄河博物馆群落建设。推动考古遗址的博物馆化建设,对可移动文物和不可移动文物古迹进行统一保护与管理。适时成立黄河博物馆联盟,提高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内黄河主题文物展示和活动设置的连续性、协调性、互补性,凸显群落共生共享优势。
王欢还建议做好黄河文物古迹的数字化展示。“黄河国家文化公园要综合应用先进数字化、信息化手段,通过多维立体展示、实景虚拟展示、交互体验展示等,生动演绎 。要推动云上博物馆工程建设,打造数字博物馆群落,打破实体文物流动受限等保护管理瓶颈。”
“黄河国家文化公园也要传承好黄河非物质文化遗产。”课题组成员、河南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彭恒礼表示,非遗是民众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生活经验的总结和提升。非遗的魅力在于“身体实践”,以身体触摸的方式打通与先人的文化联系。因此,他建议黄河国家文化公园要建立国家级黄河非遗体验基地。
程遂营表示,黄河国家文化公园要形成高质量的文化业态。一方面,在黄河国家文化公园中推动黄河演艺、娱乐、工艺美术、文化会展等升级发展;另一方面,深度应用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培育高质量的黄河数字创意、数字艺术、数字娱乐、沉浸式体验等新型文化业态。
围绕 资源做好“三个转化”
“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是 的富集区、展示区和活化区。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应做好文化资源的转化,既要有文化资源向公益作品的转化,也要有文化资源向文化旅游产品的转化。”课题组成员、河南大学旅游管理系主任张野说,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应围绕文化资源,做好“三个转化”。
文化称谓的转化。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具有丰富多彩的文化事象,也必定有纷繁复杂的文化称谓。一方面,要沿袭、保留、再现一些 事象的称谓,彰显其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如黄河渡口、黄河埽工、黄河号子等。另一方面,要结合时尚元素、流行话语、审美需求等,将一些文化资源的原有称谓进行创意修改,形成文化作品和文化产品的新称谓,如反映 的漫画作品、演艺作品、短视频作品、文创商品的新称谓等。
文化图像的转化。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的文化资源富含图像要素,从远古壁画到石窟造像,从建筑画像到器物纹饰,从服饰华章到居所装饰,从山水临摹到市井画卷等,呈现出了多姿多彩的 图景。黄河国家文化公园不但要真实展示一系列重要图像,还要从线条、结构、色彩、介质等方面出发来创意转化一系列重要图像。转化后的图像可以应用于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形象标识、建筑景观、演艺作品、旅游体验项目、文创商品、服务设施设备等方面,构建起一个有底蕴、有特色、有活力的 图像体系。在已经到来的“图像时代”,黄河国家文化公园一定要善于“构图”和“读图”。
文化时空的转化。黄河国家文化公园中的文化资源出现于特定的文化时空,有着各自独特而鲜明的时间脉络和空间形态。黄河国家文化公园要适当进行文化资源的时空形态转化:从时间的维度,进行昼夜之间的转化,不同季节之间的转化,日常与节日的转化等;从空间的维度,进行室内与室外的转化,陆上、水上、空中的转化,物理空间与网络空间的转化等。
“河南卫视推出的《唐宫夜宴》《祈》《龙门金刚》等演艺作品就是文化时空转化的鲜明案例,也体现了文化称谓和文化图像的转化,类似这样的作品应该在黄河国家文化公园中得到展示。”张野说。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