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黄河水利

地址: 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区学府街华宇百花谷D座906室

电话: ‭186-3437-0215‬

电话: ‭185-3683-0215‬

E-mail: 3362757492@qq.com

在中国历史上,黄河及沿岸流域给人类文明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是中华民族最主要的发源地,中国人称其为"母亲河"。

河运兴,则国兴 | 李殿魁谈内河航运
河运兴,则国兴


 

内容摘要

 

恢复黄河和京杭运河航运是当代我国重大的水利工程。分清宏观基本是非,做到微观精准施策,黄运立交、平隧穿黄,可很快实现两河自流复航。我国治水成功的历史经验和优良传统是以运促水,治水发端于运而结惠于水,发达的航运是治水成功的标志,“两河”断航是华北治水失误的反应;两河立交复航,一隧全解2500年以来黄运与生具来的矛盾,充分发挥出华北自然地理优势,将有力推动中华民族的复兴大业;京杭运河平开扎根穿黄隧道的成功,标志着该项技术走过了4500多年的历史,在当代中国已发展到成熟完善。在黄河下游悬河上的广泛推广应用,建立起发达的包括水运在内的交通网络,将使黄河相对悬河变成华北平原的新优势,推动当代黄河全流域振兴,意义十分巨大。

目前,我国内河航运发展形势春潮萌动,国家黄河战略的提出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的公布、京杭运河文化建设的深入发展,都要求进一步加强黄河和京杭运河的治理,呼吁黄河和京杭运河的复航。因此,我国内河航运重大工程建设的研究就自然提上了国家议程。当然两河复航将会经历由区段旅游通航发展到全程社会通航、成为两河流域加快社会经济发展新引擎的过程。先行通航的省市将是落实国家黄河战略走在前列的标志。

 



 

一、恢复黄河、京杭运河航运是加强黄河生态保护、高质量发展和加强京杭运河文化建设的关键

落实国家黄河战略,加强黄河生态保护、高质量发展和加强京杭运河文化建设,需要做好相互联系、互相促进的多方面工作。首先是解决好水问题,夯实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利基础。而恢复和发展黄河、京杭运河航运是解决好黄河流域、华北平原水问题的关键和标志。解决两河航运问题并不像持“经验”治黄错误观点的专家说得那么困难,从中国大运河、京杭运河发展的历史传统、人民治黄的伟大成就和当代治水科技成果看,已成为一个可以很快解决的重大水问题。请看:

直到新中国建立之初华北平原还是水多灾重。治理水患成为当时各级领导的沉重压力和当时各级政府的中心任务。山东明确提出治水排字当头,高水高排、低水低排成的中心口号,直到1965年河北省治理海河还执行了“排光放净,入海为安”的治水土方针。可见那时水多灾重是华北平原的主要矛盾。

那时我天天看着山东黄河和京杭运河航船往来如梭。我的家乡梁山地区的土特产品通过黄河航运送到济南销售,再运回城里生产的农用物资。1957—1960年我在临清市听着卫河班轮的汽笛声念完高中。1988年我在东营任市长,治理黄河口,黄河航运一度恢复到濮阳。河南濮阳油田搁置在天津港无法陆路运输的机械大件通过黄河航道运到濮阳。最近原籍山东省平阴县的企业家问我 ,他“小时候家乡沟沟岔岔挤满了航船,为什么现在没有了?我说:“我们治黄工作犯了错误,破环了华北平原、山东、河南以黄河为中心的水系结构,減少了黄河下游的流域和水量,造成了黄河缺水断航,所以你家乡无船了”。现在习近平总书记要求黄河流域加强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达到这个要求,必须恢复和发展黄河航运,有条件建港的沿黄县区都可以挤满航船!航运发达是大河的重要标志,黄河是世界级大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她本来应该拥有这样的标志和荣耀!   

 



 

 黄河断航是历史上“经验”治黄错误酿成的苦果。对此我们应该正视并着手解决。 从根本上讲是由黄河1128—1855年江苏流路违背黄河自然规律造成的历史灾害和1937—1946年民国期间黄河十年两次改道的大灾难决定的。黄河宋末至清末、元明清三代江苏流路不是黄河自然改道的结果,是宋金军式斗爭、宋败金胜的结果,违背自然规律,黄淮合流、两洪相加,必加重黄河水灾。所以江苏流路是历史上黄河水灾最重的流路。从而形成了晚清华北平原治水重视江苏轻视山东、重视淮河轻视黄河的治水(黄)思想。民国定都南京,全盘接受了晚清治水的错误思想。1937年蒋介石扒开黄河花园口大提,以水带兵,阻滞日冦西进;1946年搞黄河归故,水淹解放区,阻挡新中国的建立,十年间造成黄河两次大改道,形成黄河空前绝后的大灾难。1949年新中国建立,刚成立的水利部来不及清理旧民国水利部的错误观点就仓促上陣治理淮河。旧中国水利部华北平原上治水的错误思想就自然带进了新中国的水利部。从理论上讲其治水(黄)错误本质是颠倒了华北平原上黄河和淮河的主次关系,破坏其合理的水系结构;苏联专家对治黄兴运工作的错误指导及其系列治黄工程的失败又强化了这一根本性错误。接着“文革”十年内乱,极左泛滥,是非颠倒,造成了对黄河和华北平原重大水利工程顶层设计的诸多失误。直到改革开放1986年水利部、山东省共同排除治黄(水)错误观点的干扰、采用巧用海动力治理稳定黄河口的科学方案,成功解决了黄河口长期稳定问题,为恢复和发展黄河航运创造了前提条件,使王化云同志开拓的科技治黄走向正轨。

这场关于黄河口正与邪的争纶写进了电视政论片《河殇》。该片中代表人民科技治黄观点的是黄委副主任陈先德同志。他坚定的主张长期维护黄河山东现行流路。代表晚清民国“经验”治黄错误观点的是原水利部副部长张含英先生。张先生是我敬重的老水利专家,是我的菏泽“老乡”,对创建人民治黄多有贡献,但对人民治黄的迅速发展,没能跟上发展的步代,思想偏于保守、僵化、观点陈旧、力主为黄河留下预备流路。说白了就是不相信黄河可以长期稳定在М2无潮点上,要重回黄河口摆动的旧时代。而黄河口摆动论是过去影响黄河航运发展的主要障碍,是阻挡东营港兴起和发展的总祸根。对此他不认识,淪为黄河口摆动论思想回潮的支持者,成为两河复航的阻力。务请水利部、交通部、沿黄各省明确认识到这一关键点,坚定的站在王化云主任的肩膀上共同努力推动黄河、京杭运河两河复航。

 



 

二、抓住关键,集中力量解决好两河复航须要破解的三大问题:“两河”复航水从哪里来,京杭运河穿黄隧道在哪里开、怎么开?平穿扎根式黄河随道能否确保黄河防洪安全?

黄河和京杭运河恢复航运的两大历史障碍(黄河泥沙多、河口摆动)已经清除,当代恢复黄河、京杭运河航运的基本条件已经成熟,已成大势所趋,人心所向,不可阻挡。当代山东、河南、沿黄各省人民要求“两河”复航时,持经验治黄错误观点的有关部门、不少专家却杀有介事的提出以上三个问题,坚持科技治黄观点的理论界应该给于明确的回答。

1,“两河”复航水从哪里来?

首先说京杭运河复航水从哪里来。1901年清光绪帝颁发停漕令,并不是因为缺水,而是因为黄河淤积,河床抬高,过黄困难。所以要求京杭运河以黄河为界,南北分运。黄河以南京杭运河最北的港口是袁口港;黄河以北最南的港口是张秋港。两港的距离仅60公里左右。这种状况一直维持到1958年,并未因缺水停航。张秋港就是《临清县志》上记载的“南有苏杭、北有临张”的张秋。1957年我17岁帮着父亲从袁口港拉回家运河船从南方运来的竹子。那时的运河水来自山东大汶河,通过小汶河、戴村坝.南旺闸分水到袁口港。现在仍可如此。现在条件更好了,新建了梁济运河和梁山港。只要把济梁运河的河底改造为海抜高程30米与南四湖一级湖同,济梁运河即形成稳定的航道。河湖一体、两湖相加,水量足以支持京杭运河复航。梁山港与张秋港隔河相望,平开隧道,实现黄运立交、南北运河平顺对接,京杭运河自流复航成功!

再说黄河复航水从哪里来?黄河千吨级航道水量足够,关键要用好李国英部长“三条黄河”的科学理念和方法优化调整、建设适应航运要求的河道,收回建设位山错误工程时丢失的黄河下游流域和水量,按照自然规律管好、用好黄河中下游的调蓄水库。

 



 

如前所述,新中国初期上世纪五十年代黄河航船往来如梭,水量足夠。自苏联专家指导设计治黄位位山工程,犯了严重的教条主义错误,主观规定黄河下游以南的洪水单向南流,由此减少8万平方公里的流域面积,相应减少150亿立方水量。位山工程拦黄大坝工程错误己于1964年春被周总理下令炸掉了,而鲁西洪水单向南流的错误指导思想至今没有纠正。只要纠正这一明显严重的指导思想错误,收回其因此失掉的流域面积和相应水量,实现周总理遗愿,黄河下游复航至郑州、西安的航运用水即可解决。同时正确运用黄河中上游水库调蓄,黄河复航水更有保证。待西线调水成功,黄河航运即可发展到 兰州。这是明摆着的事实。

新中国建国已来,人民治黄建立的调蓄水库已超过600亿立方,已大于新中国建国以来最大入海水量。这就是说黄委己充分掌握了调控黄河的主动权。黄河防洪能力是按黄河历史上最大防洪能力设计的。而黄河历史上的最大洪峰原本不是黄河自身的洪峰,是黄河摆动中,黄淮或黄海两河洪峰相加的结果。黄河现在已长期稳定在山东现行流路,华北黄、淮、海各自独流入海,再也不会出现历史上的最大洪峰。新中国已建国七十多年,一直未出现超历史最大洪峰就是实践证明。因此黄委应该丢掉单纯防洪的偏见,认识丢掉流域、造成黄河下游缺水的教训,尽快收回下游流域和水量,按照黄河自然规律研究恢复黄河航运并围绕确保航运和灌灌用水,研究水库调控具体措施,真正做到发挥黄河优势,为沿黄人民造福。

习总书记要求我们学习大禹治水、按自然规律治理黄河。那么黄河的自然规律是什么?突出的特点和规律是一年两汛,春汛和秋汛。在山东春汛俗称桃花汛,即陕甘宁蒙冬季储冰,春天桃花盛开时熔化的水,量大质优,正适应黄河下游春旱和航运对黄河水量的需求。六、七、八、九、十是每年的防汛期,航运用水更无问题。因此,黄河水库应存汛期丰水,加强春讯,调蓄保证春季灌溉航运用水,使黄河水量的时空分布与沿黄经济发展相适应。而现在黄河水库存储春汛、消灭春汛,急化春季黄河下游用水矛盾,而在汛期来临前再腾库防洪。这种做法是非颠倒,违背规律,显然是完全错误的,应尽快纠正。黄委不能继续以沿黄各省、特别山东对水利部的尊重掩盖自己的错误做法、人为制造黄下游春季缺水假像了。显然只要按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按自然规律治理黄河,恢复黄河航运至郑州水源保证够用。

 



 

2,穿黄从哪里穿?这是由黄河下游的地势和黄河、京航运河发展的历史决定的,也是历史上水利大师和现代水利交通专家科学选择的结果。35年来,我认真学习、研究济宁水利包括黄河、京杭运河发展的全过程和至今尚在的水利工程。认为从济梁运河和黄河交界处穿黄最合适、最正确。从历史看,该处是历史上桓公沟、会通河、大清河交汇点;是黄河1855年自然改道山东、自然选择的通过点;是新中国建设的济梁运河反复对比选择的最佳起始点;现在分析从济宁至临请做为主河道,相对工作量最小,未来的经济效益最好,最可持续,可经得住历史考验。从黄河与运河各自的河底高程分析,可基本满足平开扎根隧道,实现黄运立交的相位需要。自2005年我提出这一设计方案后,十分注意倾听不同意见,以便加深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我郑重向水利部黄科院、交通部交科院以及一切关心这个问题的专家呼吁,请你们重视研究这个问题,并以个人名义发表研究成果,以尽快促进对这个重大工程统一认识。只要水利部、交通部、国家发改委统一认识,形成国家决策,建设周期二年左右。

3,怎么穿,即采取什么工程结构穿黄?

穿黄工程结构设计正确是成功的保证。2005年我在研究这个问题时听取了多位专家的意见。最终我选定平穿扎根式隧道结构(2005年设计成图,如图一所示),即平隧穿黄,深根稳洞,使隧道具有桥梁的稳定性,实现南北运河平顺对接,恢复京杭运河航运。这是继1411年宋礼、白英建设戴村坝.南旺枢钮工程,实现以汶济运、初步实现黄运分治,建成京杭运河;1604年李化龙建成韩庄运河,以湖济运、进一步黄运分治,发展京杭运河,历经600年、400多年之后的第三次立交式黄运分治,彻底解决黄运矛盾,将使两河成为永世润泽中华民族的幸福河。所以我称这是京杭运河发展史上第三次伟大的科技飞跃,是我国发展最早的运河学在现代条件下的最新科技发展,发挥黄河悬河优势的唯一正确的设计方案,决非西方的大渡槽等其他方案可此。

结论:以平穿扎根式隧道实现黄运立交、京杭运河南北平顺对接、南四湖.东平湖.济梁运河统一规划,河湖一体,南北分流,以北为主,稳运畅泄,闸控调节,自流复航是黄河长期稳定在山东现行流路、形成华北平原新的水系大格局后,当代必然奏响的新时代黄河大合唱、京杭运河进行曲,
心系大河——李殿魁简析长期稳定黄河口的基础理论
心系大河——李殿魁简析长期稳定黄河口的基础理论


 

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雷唤醒了黄河三角洲开发事业。社会经济加快发展急需黄河口稳定,但那时河口摆动、黄河改道论还统治着我国水利界,认为新成立的东营市要求“黄河口稳定30年是不可能做到的”。在这种情况下,国家调我到东营任市长。在水利部、黄委会的支持下,我成功地解决了黄河口稳定问题,至今不仅已使黄河口稳定了37年,而且已统一了可以稳定百年的认识,并已发现和提出了可以长期固定黄河口的以海动力为核心的“三约束”基础理论,现已设计出长期稳定黄河口的工程保障体系。国家据此批准了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形成了国家著名的黄蓝区域经济发展战略,黄河三角洲已成为中国经济蓬勃发展的热区之一。这标志着我们在发扬我国科技治黄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已为固定河口、长期稳定黄河现行流路建立了坚实的基础理论。

把工作当作科学研究是我一生坚持的原则。所谓“三约束”基础理论,即把能量平衡原理引进治黄,整个黄河以三种力量与其平衡,河床、大堤是硬约束,发挥陆上的主要固河作用;软约束即滩区植被生物约束,发挥滞洪导流作用;河流进入大海,受到海动力和克氏力的牵引性约束,发挥海上的约束作用,决定河流在海上的流向和泥沙扩散状态。我们的治黄工作就是优化、强化“三约束”,形成在任何时空条件下,三约束所形成的综合能力大于黄河自身的能量,黄河就处于安流状态,否则就会发生水灾。黄河在河口段海动力的输沙能力大于沉沙能力,黄河口就处于稳定状态。因此,正确认识和充分发挥海动力的输沙作用,是长期固定河口、稳定黄河山东现行流路的关键。

 





 

一、首先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听取专家汇报,阅读专家著述,发现传统治黄的河口周期性摆动论已经过时,开始裂变。东营黄河修防处主任工程师王锡栋就认为黄河口可以稳定30年,中国水利科学研究院尹学良研究员还认为刁口河流路改道早了,黄科院也有认为黄河口可以稳定30年的科技治黄专家,他们为我打开了固定黄河口的科技之窗。

 





 

二、通过研究黄河的历史,发现有史记载的黄河至今行水2615年间,在渤海行水1878年,黄海行水737年,黄河主要在渤海。在1855年黄河重回山东的158年中,黄河口在北到套尔河、南到支脉沟的大范围内摆动,而在利津向东北方向的延长线上45°的范围内,行水时间大体占75%,这使我判定黄河口前沿的海域情况特殊,这里输沙能力强,对河口有牵引力,而这是渤海海流决定的。于是,在1986年底我提出了黄河口稳定的关键在于正确认识和充分利用海动力输沙的创新命题。只要让黄河口从海动力最强的地方入海,并且通过工程措施加以强化,黄河口就可以长期稳定。从而打开了固定河口、长期稳定黄河现行流路的科技之门。

三、深入研究渤海海流、海动力的形成机制,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提出固定河口、长期稳定黄河现行流路的工程布局。

 




 





 





 






 

渤海是个大口袋,其口门在辽东半岛大连的老铁山和山东半岛蓬莱阁的连线处(图3为渤海潮流示意图)。该线上分布着长山列岛,把渤海湾涨落潮分成多股,对黄河口发挥主导作用的是两股:一股来自大连市老铁山脚下的老铁山水道,深87m,宽75km,涨潮时径直向西至唐山海岸一分为二,其中顺时针一小股进入辽东湾,逆时针一大股进入渤海湾,经天津、沧州、黄骅、滨州沿海进入黄河三角洲前沿:另一股是蓬莱阁下的登州水道,深25m,宽12. 5km,涨潮时,顺时针沿莱州湾西进,经过龙口、招远、平度、莱州、潍北沿海进入黄河三角洲前沿。两股潮流分别来到黄河三角洲前沿的时间相差6小时,结果出现了南涨北退、南退北涨的现象,形成了M₂分潮点(也称M₂无潮区)。(图4为黄河口M₂无潮区示意图、两大潮流的交汇示意图。)让黄河口从此点入海,海平面最低,而两大潮流的交汇线,向东北方向延伸,形成海平面的柔性海沟,让黄河口在渤海柔性海沟向东北方向发展,两大潮流双向输沙,最有利黄河口的泥沙疏散,所以让黄河口从M₂分潮点入海,向东北方向发展,黄河口就可以长期稳定。

 




 






 

根据以上科研成果,我们对黄河口的治理规划提出了“一主一辅,双流定河,高位分洪,导堤入海”的工程布局(图7为黄河口流路总体布局图)。即清水沟流路为主要流路,刁口河流路为辅助流路,主辅不能颠倒,以保持河口海动力最大的输沙能力,保持定向(东北方向)、稳定发展的河口航线(图8为黄河口双导堤平面图)。

四、实践效果和各界反应。

1988年,根据以海动力为核心的“三约束"理论,采取“截支强干,工程导流:疏浚破门,巧用潮汐;定向入海,指向东北”的措施,迎着相继扑面而来的8次洪峰,进行了史无前例的大规模人工治理黄河口,结果取得了突破性的治理成果。洪峰一次比一 次大,河口水位却一次比一次低,第八次洪峰最大流量5660m³/s,同一点的水位比第-次2780m³/s还低0. 13m,使垂死的河口恢复了青春,河口单一、顺直、畅流。连干3年,至1991年11月1日,国务院总理李鹏来东营视察,在听了我治理黄河口的情况汇报后,明确指出:“我赞成东营市长的意见,固住河口是一大创举,山东解决了黄河口稳定问题是了不起的。”1992 年联合国粮棉开发署驻北京的首席代表亚瑟.郝尔康先生到河口考察,指出:“黄河口是世界上最难治的河口,你能用海动力把黄河口固住,对世界大河的治理都有重要启发。”1994年黄委主任綦连安、总工吴致尧联名致信:“你们的成功,为黄河的根治带来了希望!”1998年在“世界泥沙北京会议”上,我发表了《巧用海动力治理黄河口》的论文,美国首席专家代表、世界著名水利专家颜本琦先生用英文书面评价:你的理论是正确的,措施是有效的,“你应该由此获得国家大奖!”2010年6月,水利部在东营召开黄河口治理专题研讨会,我作了巧用海动力治理黄河口的情况介绍,水利部分管科技工作的胡四一副部长对我说:“在水利界你虽然是少数,但你确实掌握了真理!

固定河口、长期稳定黄河现行流路的基础理论创新为根治黄河奠定了牢固的基础,开辟出正确的道路。根治黄河要经过“控制洪水、固定河口、优化河势、增水复航”四大阶段。新中国成立60多年,前两项任务已经完成,取得了辉煌的治黄成就。小浪底水库建成,标志着黄河上游的洪水问题已经解决;调水调沙的成功,标志着找到了处理黄河下游河道泥沙的办法。现在急需把治黄的工作重点转向“优化河势、增水复航”上来。进一步做到黄河自然优势和人工治理工程的结合,把南水北调工程与黄河增水工程统一起来,在新中国成立百年前一定可以完成根治黄河的历史任务,实现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

 





(此文是 2013年8月在四川成都第 35届国际水利学大会上的论文)

 



 


心系大河——李殿魁治水论(六)
心系大河——李殿魁治水论(六)
发布时间:
2020-08-10 15:01


心系大河——李殿魁治水论(六)

 

我的科学研究不是个人或部门水利科研机构的单打独奏,而是我国重要水利科研机构和专家在黄河三角洲一个平台上进行联合攻关

 

在现行管理体制下,把中国科学院、中国水利科学研究院、中国海洋大学、黄委系统和东营市政府的科研机构、著名水利专家组织在一起,把河动力和海动力科研成果结合起来,形成大自然的合力攻沙、固口、稳河的水系结构,就能获得治理稳定黄河口的空前成功。同时,发挥各级政协优势,广泛听取社会各界对治黄工作的意见和要求,使研究结论不断深化和完善。这是我国当代水利科学研究方法的重大创新。

 





 

我在东营工作,坚决否定传统治黄“黄河稳定30年是不可能做到的”基础理论错误,坚持巧用海动力治理黄河口并积极推动治理稳定黄河口的试验工程,耐心说服二部一委,即水利部、石油部和黄委会收回已经下达的1988年让黄河口改道北汉的红头文件,并于当年开始进行了人工治理稳定黄河口的试验工程,一举成功,从而推动黄河三角洲开发和东营市的建设走向快车道。

 





 

众所周知,新中国成立后我们走了一段不算太短的弯路,原因很多,集中一点就是因为我们的思想偏离了实事求是的正轨,而走上了从概念出发、以错就错的邪路,这种情况在水利战线比较严重。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国各条战线经过思想解放、拨乱反正,很快走上了立足实际改革开放的成功之路,使我国濒于崩溃的经济迅速崛起,利用几十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才走完的道路,我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而水利战线坚持传统治水观点的同志在华北平原上却自持水利情况复杂,继续强化自己封闭的小圈子,在治黄兴运和华北治水工作中循规蹈矩:循晚清之规,蹈老教条之矩,以致造成我们今天所面临的华北平原严重的水问题。

 





 

党的十八大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继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又一次划时代的会议。会议确立了科学发展观对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指导地位。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建设富民强国之梦的宏伟蓝图,提出了“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总方针;党中央[2011] 1号、国务院[2011] 2号文对水利工作出全面部署,筹集了充足资金;东营市何富荣创造的水力插扳创新成套技术装备,为筑堤、建坝、建港、根治险工提供了杀手锏。这一切为根治黄河、恢复京杭运河航运、正确解决华北平原的水问题创造了最好的条件。正确认识和发挥我国的自然地理优势,尤其华北平原的自然优势,充分用好这些有利条件,根治黄河,恢复京杭运河全程通航,尽快正确地解决好华北平原的水问题,将其建成中国最大的天府之国,对加快全国科技治水的进程必定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此时此刻,我在济南南山的家中,推窗远望,俯首深思。四川的都江堰、广西的灵渠、山东的戴村坝.南旺枢纽工程,反映出我国历史上科技治水的伟大成就:巧用地势,自流自调,解决了悬江(河)与平原的矛盾,实现其和谐共生、灾区变天府的巨变:打破山峦地势分割,实现流域融合,建成了京杭运河,优化和加强了我国沿海平原特别是华北平原,为祖国赢得了世界性的荣誉。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创造的水利奇迹!那么,在今后的技术条件下,怎么把它们的技术推开,为优化祖国的自然条件、改善生态环境服务应该成为当代水利时刻抓紧抓实的工作。我国正在建设中的南水北调工程,特别是西线调水工程,从祖国自然地理条件讲,必将获得成功。以京杭运河为主体的南北向的伟大水利工程与以黄河为主体的东西向的伟大河流在山东立交,必将构成华北平原的新优势,造就山东水利的未来,加快国家科技治水的进程。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国家治水工作,就是修复大地的缺陷,发展先人的创造,纠正当代的失误,优化地势、流势和流向,为水创造更利万物的条件。当前水利界的大事应该是推动南水北调工程的健康发展,开工建设西线。当西藏人民沿着水陆并进的西线大通道进入青海、中原,拉萨的格桑花沿着雅黄线路漂流到黄河口、长江口时,中国的水利形势就真变了,我期待着。

 



 


心系大河——李殿魁治水论(五)
心系大河——李殿魁治水论(五)
发布时间:
2020-08-07 10:31

心系大河——李殿魁治水论(五)
 

30 年来,我治水研究的范围大体是二河一区,即黄河、京杭运河和华北平原,发现山东和河南可建成华北平原的水利龙头

 

在这一区中,我重点研究东营、济南和山东、河南省的水问题。黄河和中国西高东低的地势,决定了华北平原的水优势,其优势集中在山东、河南,山东的水优势集中在济南。华北平原的水问题是我国水问题的缩影,解决好华北平原的水问题,可以为解决全国的水问题提供经验和样板,而解决好华北平原的水问题关键是根治黄河、恢复京杭运河航运和正确认识山东和河南的水资源优势。河南是淮河的发源地之一,而淮河在历史上曾长期是黄河的支流。在现在条件下,仍然可以把准河作为黄河的支流处理,而把淮河洪水调入黄河,从而使山东、河南成为华北平原的水利龙头。

 





 

我的水问题研究在解决了固定河口和理清治黄思路后,即把研究的重点转向京杭运河、山东省及济南的水问题和南水北调工程,为山东和河南成为华北平原的水利龙头创造条件。

 





 

我之所以特别重视济南水问题的研究,是因为济南在根治黄河、正确解决山东水问题中的特殊地位。黄河在济南城中流过,为其带来了中国北方75万平方千米的径流水,山东的水优势大部可向济南集中,泰山丰富的地下水,形成了济南名泉,黄河和泰山使济南成为中国北方名副其实的泉城水都。这样的水利条件,中国唯一,世界少有。

 





 

党的十七大后,国家加强了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的研究。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观点分析,济南处于以河南省巩义为顶点的古代黄河三角洲,以东营宁海为顶点的现代黄河三角洲的中间,处于承上启下、南北结合的关键部位。当前郑州认识到自己的区位优势,认真搞好中原经济区的发展规划,已得到国家的批准;东营积极推动现代黄河三角洲的开发,国家已批准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发展规划,济南亟须正确认识、充分展示出自己的地理优势和在大黄河三角洲中的特殊位置,发挥其在大黄河三角洲中的特殊作用,促进自身发展,带动全省发展。京津冀是大黄河三角洲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已进入国家规划,山东省德州市已被规划进去。这为济南规划好自己、加快发展创造了最好的条件。

 





 

为此,济南治水工作亟须解决好三大问题:

 

第一,对自身水资源状况正确评价。摆脱水资源人均说教条僵化的理解和对工作的误导,立足实际,如实认识自身水资源丰富的事实。立足黄河看山东,中国北方75万平方千米的径流水流入山东;立足山东看济南,山东的水资源大都可向济南集中;立足济南地理实际看自己,地下水丰富,且分域储存,既有名泉可观,又有济西地下水可饮,而且济西地下水的补源条件极好。只要把市政供水的基地坚定地放在济西,正确解决观泉与饮醴的矛盾,同时,设计建设依靠济西地下水防止名泉停喷的保证工程,坚持长年保泉的原则,进步优化强化济南地下水的自然优势,一定可以扔掉季节性名泉停喷的包袱,消除国内外的负面影响,使泉城人喝上优质地下水,让世界游人尽赏名泉之美,令其他地市包括京津大城市羡慕。从而带动山东、华北各市喝优质地下水,切实加快实现华北平原第二个治水三梦的目标。正是:“市政供水在济西,观泉饮醴两相宜。市民喝上优质水,骚客喜书动地诗。”

 





 

第二,工作部署把治水重点正确地放在黄河上。并与黄委会协同,把南四湖引入黄河,共创根治黄河下游的样板工程,从而保证生态城建设目标的实现,促进根治黄河的科技进程。有诗云:“功夫下在黄河上,效益落在南山中。南山北河两相济,自然建成生态城。”

 





 

第三,恢复和发展济南的航运事业。历史上济南有两大入海航运通道,即黄河和小清河。发挥现代有利条件,济南可形成三大入海通道,即黄河、小清河、徒骇河。对此我进行了初步论证,希望济南市相关部门尽早加深研究。只要把济南堰建设、济南北跨发展、黄河北区排洪河统一规划与徒骇河联结起来,济南通航滨州港的问题就基本解决了。

 


心系大河——李殿魁治水论(四)
心系大河——李殿魁治水论(四)
发布时间:
2020-08-06 16:29


心系大河——李殿魁治水论(四)

 

认真研究、准确把握地区性缺水的性质

 





 

如何正确确定地区性缺水的性质是世界各国刚刚起步研究的问题。而对一个地区定性为资源性缺水还是工程性缺水,决定治水的方法,应慎重处置。立足中国特别是华北平原的自然地理优势,深入研究中国特别是华北平原的水资源优势,科学制定省市水资源丰歉的标准以及山东水资源对华北平原的影响,是我国水资源研究的几个重大问题。

 





 

水资源是特殊物质,多成涝灾,少成旱灾,时空不均,水质污染,均可成灾。水资源的状况宏观决定微观,历史影响现在,地势决定流势,流势决定工程设计。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特别2500年有文字记载的治黄兴运史证明,华北平原黄、淮、海三河统算,三年两个丰水年,是中国最适宜经济发展、人类居住的地区之一。华北平原的这一-巨大优势,逐步牵动中华民族发展重心,即首都数次东移、最终定都北京。这既为华北平原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平衡的文明史所证明,也为现在的水文资料所证明。只要坚决放弃晚清以来以黄河为界南北分治,分割、孤立、弱化,甚至破坏华北平原水资源优势的错误做法,开通京杭运河穿黄隧道,恢复京杭运河航运,恢复和优化华北平原水系的统一完整,充分发挥其以黄河为核心的自身优势,以及距淮河、汉江近,青藏高原水资源丰富的有利条件,正确设计南水北调工程,紧紧抓住为黄河增水这一主要矛盾,通过水体自流,引淮济黄,引汉济黄,引藏济黄(长江),达到南北、东西优势互补、矛盾自消,华北平原现在的水问题即迎刃而解。汉江和淮河本属北方水,在现代条件下依托三峡工程,正确发挥南四湖、南水北调东、中线的作用,把两河水调入黄河,已不是难事。这正是毛主席当年在河南芒山向黄委王化云主任提出南水北调的题中之义,也是建设三峡、小浪底、丹江口水库工程的终极目标。正确发挥了三峡工程的作用,既解决了长江水害,又达到了根治黄河的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还会有谁再说三峡工程的坏话呢?只有这样认识和发挥三峡工程的作用,才能统一对三峡工程的认识。有诗云:“南水北调治黄日,世人方识长江威。”

 





 

中国是水利大国,水利研究起步早、科学成果丰富,对如何评价地区性缺水问题,我国应该提出自己独具特色的理论。抛砖引玉,我初步提出三条标准,供水利界专家深入研究:第一,从历史看,是否实现了可持续发展。第二,从现实看,是否基本实现了生态平衡。第三,依靠自然地势自流,在经济合理的区间调水能否满足当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如果能够达到要求,就不应该定为资源性缺水地区。按照以上三条标准衡量,显然山东、华北平原都不是资源性缺水地区,充其量是工程性缺水。只要科学设计、精心建设必要的工程,问题就解决了。

 



 


上一页
1
2
...
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