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roll down
黄河游戏(一)
发布时间:
2019-07-08
黄河流域游戏的兴起有着悠久的历史。
黄河流域游戏的兴起有着悠久的历史。远在尧之时,就有击壤游戏,流传至今的《击壤歌》为人们展现出一幅安闲恬静的野老歇耕图。
猜谜是黄河流域广为娱乐的智能游戏。谜语,又称“庚辞”或“隐语”。最早起源于黄河流域,商代民歌《女承筐》云:“女承筐,无实;士剪羊,无血。”就是用隐语的形式咏唱男女一同剪羊毛的生活情景。谜语分为字谜、诗谜、词谜、画谜、印章谜、数字谜、地名谜、人名谜、花鸟虫谜等。谜语由谜底和谜面两部分组成。谜底为某一事物或某一诗句、成语、俗语、文字等,谜面用隐喻、形似、暗示或描写等手法制作而成,供人猜射。猜谜常与灯节等民俗活动结合在一起,有时是猜手指、猜掌中物、或藏物找物。
射覆,是一种古代游戏,方法是预先将物件隐藏起来,供他人猜度。它远自东汉就已流行,据班固《汉书·东方朔传》载:“上尝使诸数家射覆。”唐代颜师古注曰:“于覆器之下而置诸物,令暗射之,古云射覆。”
绕口令,是流行于黄河流域广大地区的智能游戏。绕口令又称“急口令”“吃口令”“拗口令”,其特点是将若干双声、叠韵的词汇,或者发音相同、相近的字句,有意集中在一起,组成反复、重叠、拗口、有趣的韵语,要求朗诵者一口气快速念出。念的人如若吐字不准,分辨不清四声,速度一快就往往出错,引起人们哄堂大笑。绕口令的结构方式有对偶式和一贯式两种。对偶式两句对称、平行叠进。如山西浮山一带的一首绕口令是:“灰混粪,粪混灰,粪灰相混损粪肥。要保粪肥把灰分,粪别混灰灰别混粪。”一贯式则一气呵成,环环相扣,语意不断深入,如流传在山西浮山的另一首《闹洞房咬字曲》:“门口一块弯弯丘,弯弯丘里种一弯弯豌豆。一个歪嘴歪脚斑鸠,要吃我弯弯丘里弯豌豆。我捡起弯脚头的歪石头,砸弯弯丘里的弯豌豆。”
抓子儿游戏,多为少年儿童,尤其是女孩子所为。道具是随地可捡到的圆形小石头子,或瓦块磨制。玩时二人或数人轮流抓石子,将五粒石子掷地,以一粒向上抛起,俟其未落时,要从地上抓起一粒或数粒,或将它们互叠在一起,动作变化频繁,全靠眼明手快,有时配着抓子歌,边抓边唱,如河南义马一带唱的是《数十个》:前一秤,后一秤,两条角一条龙,来对来跪来挑,挑金挑,打金打,留十门,海棠花,筋一劈我的一。一拧,一拧,一拧花一拧绳,来对来跪来挑,挑金挑,打金打,留十门海棠花,筋一劈我的两……
从“一”开始,依次唱到“十”:“十月十,讨耳环,学抓子也不难,牵鸡叫鸡儿,拉鸡吃食儿,捧来一齐儿。”抓子歌与抓子动作有机配合,协调一致,令观者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翻花,是少年儿童喜爱的一种游戏,广泛流传在山西、河南、山东等地。但是,各地的称谓不同,有的叫翻绫,有的叫翻股,有的叫翻绳,还有的叫挑线、抄花或交线等。翻花的道具非常简单,只需一根三尺左右的线绳。玩耍时,将绳子两端接在一起,按一定的方法套在两手上,成为一种花样,另一人用不同的方法勾线翻动,套在自己手上,便成为另一种花样。为此反复翻抄,可翻成多种花样,如动物、植物,以及花托盘、牛槽、柴火捆等。这种游戏动静结合,妙趣横生,有助于培养儿童的想象能力,促进大脑的发育,增强手指的灵活性,提高了他们的动手能力。
标签:
上一页
下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