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scroll down

黄河游戏(二)


发布时间:

2019-07-10

老鹰捉小鸡,是黄河流域儿童中普遍流行的游戏。数人一个接一个,后者拽着前者的衣服后摆,连成长长一行,最前面一人为老母鸡,后面的人为小鸡。由一人扮演老鹰站立对面,游戏开始后,老鹰直扑小鸡,老母鸡张开双臂阻拦,后面的小鸡左躲右闪,谨防被捉,以捉住小鸡为赢。    过家家,是儿童在室内模仿成人过日子的游戏,大多流行在四五岁儿童中间,人数大致二至四人,常常扮演爸爸、妈妈、哥哥、姐姐、妹妹、弟弟。有的哄小孩,

黄河游戏(二)
        老鹰捉小鸡,是黄河流域儿童中普遍流行的游戏。数人一个接一个,后者拽着前者的衣服后摆,连成长长一行,最前面一人为老母鸡,后面的人为小鸡。由一人扮演老鹰站立对面,游戏开始后,老鹰直扑小鸡,老母鸡张开双臂阻拦,后面的小鸡左躲右闪,谨防被捉,以捉住小鸡为赢。
        过家家,是儿童在室内模仿成人过日子的游戏,大多流行在四五岁儿童中间,人数大致二至四人,常常扮演爸爸、妈妈、哥哥、姐姐、妹妹、弟弟。有的哄小孩,有的去买菜,有的在干活,模仿居家过日子、操持家务、社会往来等生活现象。
        海朱亥,是一种用布制作的偶像,造型简单。蒙古族儿童用它们演出自己日常熟悉的生活,如放牧、打猎、挤奶、剪羊毛、套马、过年、结婚、生儿育女等,类似用木偶表演“过家家”的内容。这种游戏在内蒙古的大草原上已流传了好几个世纪。“海朱亥”大约为十二至十四厘米,分头部和服饰两部分,头部用白布缝制,里面充填羊毛或棉花,然后用炭在人头上画出眉、眼、鼻、口,再用黑线缝绣出各种发式。服饰根据人物性格、年龄、职业的不同而设计,用各种布缝制而成。游戏时,玩的人分成两伙,每伙四至六人,各执一组“海朱亥”,像演木偶戏似的摆布人物,介绍剧情,讲述故事,内容多为游牧民族的生活。
        捉迷藏,以毛巾或手帕一类织物,将一人眼睛蒙住,在规定的范围内捉摸他人,被抓住着与其替换,充当“瞎子”继续捉摸。
        马虎咬羊,流行于山东胶东一带,是一种儿童集体游戏。“马虎”,即狼,胶东方言称狼为马虎。据《莱阳县志》记载,其活动方式是:“群儿择广场,手携作环,一儿为羊,环者护之。一儿为狼,乘间逐羊,狼每冲突出入,环节捶之,谓之马虎咬羊。”类似的游戏还有猫拿耗子,众小儿拉成圈,一人站在圈内充当“耗子”,一人站在圈外充当“猫”,俟“耗子”走出窝(圆圈)后,“猫”绕圈追赶,追上,罚“耗子”表演节目。
        摸白菜,流行于山东,活动办法是,通过抽签,选出二人充当“当家的”和“鹰”,当家的拖住鹰,坐地上,所坐之地即为家,其余参加者环列四周,齐声唱问:“踩白秸,摸白菜,摸摸哪儿再回来……”“当家的”指着前方某物唱答:“摸摸××再回来。”摸完之后,“当家的”放“鹰”追赶参加者,抓住之前用手拍到了“当家的”为胜;被抓住的人做“鹰”,上一局的“鹰”改做“当家的”,重新开始。
        击鼓传花,是适合人多的游戏。由十几人或数十人围住一圈,其中一人执花。圈外一人蒙住眼或背过众人敲鼓,鼓响花传,鼓息花止。花传到谁书中,谁即中彩,按照规定给众人表演一个小节目,或唱歌、跳舞,或讲故事、猜谜,不会表演者可以学狗、猫、羊等动物叫,常常逗得众人捧腹大笑。这种游戏源于“羯鼓传花”的传说,与唐明皇李隆基有关。“羯鼓”,是古羯族乐器,形似漆桶,用两根杖敲击。一次宫廷贵人正在宴乐,庭下柳树杏花含苞待放,鼓声一响,凑巧柳杏发坼。羯鼓传花令由此得名。它本为酒令游戏,行令时,令官发令击鼓,击鼓者背身敲击,花在席间飞转,鼓声忽止,则花在谁手罚谁喝酒。后扩大了表演空间,发展为一种民间游戏。
        丢手帕,由许多人面向内围成一个圆圈,拿手帕的人在圈外环绕走动,乘人不备将手帕丢在某人背后,再跑一圈至其跟前,被抓住的人表演一个小节目,然后捡起手帕代替丢手帕人去丢。游戏开始后,圈上的人往往警惕性很高,都要用手摸摸身后,一经发现,拾起接着去丢。配合这种游戏,围坐的人还要吟诵儿歌:“丢,丢,丢手绢,悄悄放在那人身后头,大家不要打电话,快点快点抓着他。”
        骑竹马,是一种传统的儿童游戏,可一人,也可多人参加。玩时,用竹竿作马置于胯下,手拖竹竿来回奔跑,故名。这种游戏很早就流行于黄河流域广大地区。唐代大诗人李白《长干行》曰:“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千里,两小无嫌猜。”描绘了男女儿童在一块活泼嬉戏的情景,“青梅竹马”这个成语由此流传开来,成为儿时便相识的伴侣的代名词。

标签: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