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黄河及沿岸流域给人类文明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是中华民族最主要的发源地,中国人称其为"母亲河"。
【黄河艺术】盛唐舞蹈
【黄河艺术】盛唐舞蹈
唐代文化是中国封建文化的高峰,盛极一时的唐代舞蹈则是苍劲悠长的 中一幅瑰丽的画卷。雅量博大、容纳四方、收放慷慨、吞吐八方的洋洋大唐风度,使唐代乐舞艺术成为 艺术史册上不朽的篇章。集秦汉魏晋大成于-一体,汇中外技艺于一炉,使唐代乐舞艺术成为吸收异域优秀文化和传播东方文明精华的博大文化载体,为亚洲各国东方文化的交流和丰富起到了奠基建业的重要作用。
盛唐黄河舞蹈重视俗乐,吸收民间营养,尤其是受到统治者的宠爱,所以,是黄河舞蹈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之一。“燕乐舞蹈”是这一时期的代表。它是宫廷宴享典礼所用乐舞,兼备了礼仪性、艺术性和娱乐性。设立的教坊、梨园、宜春院等乐舞机构,集中了大批优秀的民间艺人,并培养了一批专业艺人。
盛唐时期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政治开明,文化发达,社会充满自信。政治稳定,经济发达,国内各民族关系融洽,中外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外国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音乐、舞蹈大量涌入内地,促进了这一时期音乐、舞蹈的发展。毋庸置疑,这一时期发生、发展的种种,都紧密的交融在 中。“一日’健舞’、一日’软舞’”,两种风格截然不同;前者威武激越,后者飘然若仙。其健舞如《阿辽》、《柘枝》、《剑器》、《胡旋》、《胡腾》、《达摩支》等大都刚健、明快、矫捷;其软舞如《垂罗手》、《凉州》、《绿腰》、《屈枝》、《团圆旋》等则长于舒缓、优美、柔婉。这种分类法在黄河舞蹈史上奠定了理论基础,在某种意义上,它们也是 和文化意识演变、进化的标志。
盛唐黄河舞蹈不仅广泛吸收汉魏六朝以来传统乐舞之精华,更重要的是融入了边疆少数民族与异域乐舞之神韵,别创新声。胡旋舞是由西域康居传来的民间舞,据清代学者魏源在《圣武记》中考证:“哈萨克左部游牧逐水草,为古康居”。胡旋舞的特点是动作轻盈、急速旋转、节奏鲜明。胡旋舞是因为在跳舞时须快速不停地旋转而得名的。胡旋舞舞起来左旋右转,变化多姿,正如唐朝诗人岑参所描写“回裾转袖若飞雪,左鋋右鋋生旋风”。
盛唐黄河舞蹈,现代人大多只闻《霓裳羽衣》。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在名篇《霓裳羽衣舞歌》中对它作了详尽的描绘:轻盈的旋转像雪花飘舞,矫捷的前行像受惊的游龙。垂下的双手像柳丝那样娇美无力,舞裙斜着飘起时仿佛白云升起。画眉流盼说不尽娇美之态,舞袖迎风飘飞带着万种风情。是上元夫人(道教中的女神)招来了仙女萼绿华,是西王母扬袖送别仙女许飞琼。快节奏的第十二遍舞曲繁富华丽,就像跳动珍珠摇击玉片一样亮丽清脆。舞罢时像飞翔的鸾凤收起翅膀,舞曲终了就像一声长长的鹤鸣。通过这些生动传神的描绘,我们不难想见《霓裳羽衣》高雅脱俗的风姿神韵,以及舞伎们美妙高超的舞技。
大唐帝国借助强大的开放包容、繁荣粗犷、气势恢宏的文化基础将中国古代舞蹈艺术的发展推至了顶峰。盛唐黄河舞蹈不仅吸收、融化、改造外来艺术,观时政、和人心、扬君德、教子孙、淳风俗也是它的重要内容。而在儒、道、佛长期浸漫下积淀而成的历史果实,是无愧的 精神的形体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