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scroll down

【黄河民俗】春节


发布时间:

2020-01-21

【黄河民俗】春节

【黄河民俗】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即是“春节”。春节是黄河流域最古老的节日之一,也始终是民间最热闹、最隆重、最能表现华夏民族凝聚力与传统文化内涵的节日。

 

 

春节,古代称为新年、元旦、元日、正日、岁元、岁旦、岁朝等,名称多达三十余种。

 

 

春节源远流长,它的形成,与黄河流域的物候、农业生产及古历法直接相关。早在仰韶文化时代,农业已成为黄河初民的第一生产;在仰韶文化的彩陶上,已出现关于天文的图案。再加上农作物的春稻秋熟,草木的春荣秋枯,气候的寒来暑往,周而复始,在这种规律性的周期运动中,初民们逐渐萌发了“年”的概念。当历法进一步完善后,原始的过“新年”之俗也出现了。

 

 

夏、商、周三代,黄河流域的初民已有喝喜酒、庆丰收、贺新岁、酬神祭祖之俗。“年”字,在上古象形文字中,为禾谷结穗,以示成熟之形。《说文解字》也释“年”说:“谷熟也。”说明“年”与黄河流域农业规律有着密切关系。三代历法不同,岁首有异,故“过年”时间也不统一。汉武帝时,落下闳等人创制“太初历”,规定以夏历正月初一为岁首,以后各代相袭未改,于是“元旦”“岁朝”诸名称才陆续出现。古人也谓元旦为“四始”“三朝”或“三元”。“四始”即岁之始、时之始、日之始、月之始;“三朝”即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三元”即岁之元、月之元、日之元。

 

 

由古至今,春节主要是围绕着敬神、祀祖、驱祟、娱人等方面展开的。

 

 

除夕,已拉开春节的序幕。诸如挂桃符、贴春联、窗花、门神、年画、接神、报祖、行傩、庭燎等活动,在黄河流域大多数地区,除夕业已开始。夜半一过,新年来临,春节的活动便进入高潮。

 

 

从夜半子时起,守岁的人就开始燃放鞭炮,清脆的炮声此起彼伏,响彻夜空。放鞭炮起源于魏晋南北朝时的“爆竹”。古人畏鬼,将竹子投入熊熊烈火中,听竹子发出响亮的爆裂之声,认为能“辟山燥恶鬼”。到了宋代,以多层纸裹着火药的纸炮问世。春节起床放的炮,又被称为“驱魔炮”“开门炮”。

 

 

接神、祀神和祭祖也是春节凌晨的重要活动。黄河流域是儒家的发源地,儒家一向重视祀神祭祖,作为治家安邦之本。

 

 

祭祀毕,紧接着就是“拜年”。从汉代到近代,黄河流域的拜年基本分为四个层次。一是臣给君拜年;二是家人给家长拜年;三是学生给老师,小辈给同宗长辈及乡党亲友拜年。

 

 

清代以来,在河南、陕西、青海、甘肃诸省,还有于此日谒庙进香习俗。

从春节开始,豪爽好客的黄河人便不断互相宴请,在陕西长安、华阴一带,设酒食相互邀请,称为“传座”或“春酌”,在河南偃师、阳武、西平和山西部分地区,乡邻会宴,称为“请年酒”“饮节酒”“请春酒”。

 

 

春节在黄河流域各地区还有许多颇具地方特色的娱乐活动,增添了春节的喜庆色彩。

 

 

春节期间,在黄河流域民间还流传着迎喜神风俗。俗信遇得喜神,则能致一岁康宁。

 

 

黄河流域的春节食俗充满着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约定俗成,春节三日都吃除夕准备好的饭菜,称“隔年饭”,以示年年有余。初一食羊肉或猪肉馅水饺(也称扁食、水煮饽饽等),饮椒酒、柏叶酒,是最普遍的风俗。这些丰富多彩的地方食俗,构成黄河饮食文化的灿烂篇章。

 

标签: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