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黄河艺术】驰名中外的威风锣鼓

地址: 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区学府街华宇百花谷D座906室

电话: ‭186-3437-0215‬

电话: ‭185-3683-0215‬

E-mail: 3362757492@qq.com

在中国历史上,黄河及沿岸流域给人类文明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是中华民族最主要的发源地,中国人称其为"母亲河"。

【黄河艺术】驰名中外的威风锣鼓

浏览量

【黄河艺术】驰名中外的威风锣鼓

 

 

山西锣鼓艺术源远流长,闻名华夏,有着独特完美的艺术特征。遍及全省的民间锣鼓,大约有100多种,大体上可分为清锣鼓、吹打锣鼓、舞蹈锣鼓、庙堂锣鼓等多种。其中,驰名中外的要数威风锣鼓和绛州鼓乐,它们活动在山西的南部。

 

 

威风锣鼓,以洪洞、霍州为中心,流行于临汾运城、浮山、襄汾等20多个县、市,是当地人民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

 

 

相传,威风锣鼓起源于洪洞城南尧王故里的羊獬村。羊獬村原名周府村。传说尧王访贤路经周府村,发现羊生一獬,獬为祥瑞之兽,可识别忠奸邪正,于是便把獬牵回尧都。因此,尧王视周府村为宝地,遂将娥皇、女英二女迁居于此,并将周府村改名为羊獬村。又一次尧王访贤,遇舜躬耕历山,打黄牛,黑牛不走;鞭黑牛,黄牛不行。舜不忍连连鞭打牲灵,故击锣惊吓,二牛同时加快步伐。尧王慧眼识贤才,遂将王位禅让于他,并将两个女儿嫁给他。此后,每年三月三两个女儿回娘家,到四月初八才返回婆家。两地的百姓黎民便组成规模宏大、声势浩荡的锣鼓队伍迎送。两处的人们锣鼓喧天,威风凛凛,都想以压倒对方来表示虔诚,抖擞村威,竞技斗胜。娥皇、女英仙逝后,两村的百姓每逢三月三和四月初八,做起架楼抬着二夫人的塑像,照旧为其迎送。不但锣鼓的声势逐年扩大,而且周围村落也逐渐产生了锣鼓队,并参与到了迎送圣母娘娘的祈祷活动中去。据《洪洞县志》记载:羊獬三月三,万安四月八,是唐朝以来洪洞县最大的两处庙会,也是各村庄赛锣鼓、抖村威、迎神祈雨,求圣母娘娘降吉祥、赐福泽的大集会。据民间艺人所传威风锣鼓的起源,虽没有可靠的文字依据,但从羊獬、万安庙会兴盛的推断来看,威风锣鼓这个名字至迟产生于唐朝中期。

 

 

在霍州,相传尧、舜曾到霍山祷告山神,为民祈福,当地人们敲锣打鼓高接远送,而后就有了威风锣鼓。又传,公元619年,唐太宗李世民在霍州曾用锣鼓演兵布阵,大战刘武周部,击鼓迎战,鸣锣收兵,进退有序,取得了胜利,当地的民众由此悟出锣鼓可抖出威风,扶正压邪,便争先恐后地敲打起来,于是流传下威风锣鼓。

 

在浮山县天圣宫的唐代石刻图上刻有大鼓、羯鼓、拍板。据此可断,威风锣鼓在唐代已是具有相当的规模。

 

 

清初著名戏剧家孔尚任在《平阳竹枝词》中写到:“两点花攒鼓衬锣,春风吹袂影婆娑”,“一声急鼓一声雷,催花羯鼓响沉沉”,“一团萧鼓万灯红”,“百戏呈来一样同”,这里描述的正是威风锣鼓演奏的壮观场景。在明清两代,威风锣鼓已是盛极一时。

 

 

威风锣鼓鼓声如雷,钹音清脆,锣鸣嘡嘡,威武雄壮,扣人心弦,无论从锣鼓的配置打法,还是演奏队伍的组成、表演、服装等处处显示出“威风”,充分展示出黄土高原广大农民勇敢强悍、粗犷豪放、勤劳朴实、憨厚耿直的性格。随着表演队伍的逐渐扩大,人数的增多,在表演技巧上也日趋优美,创作出了“铙花”、“锣锤花”、“鼓槌花”等特技,并且把服饰、舞姿、造型、节奏和感情融为一体,使人回味无穷。

 

E_oq-hrsecha9592910.jpg

 

威风锣鼓旧时大多用于迎神祈雨,春节喜庆。多在行进中表演,表演时间可长可短,人数可多可少,一般为8人。使用的乐器很单纯,主要由大鼓、大铙、大钹、斗锣和四面大锣组成。现在随着队伍人数的扩大,鼓和锣的比例也随之加大。无论队伍大小,人数都为偶数。在这些乐器中,大鼓为首,锣是主奏乐器,铙和钹分成两个声部,大鼓和锣构成一个声部群。两个声部自始至终交替对奏。乐句处理多以“句句双”出现,显得节奏强烈,富有色彩变化。

 

t01b30d369bb451757d.jpg

 

威风锣鼓流传下来的曲牌多达50多种200首以上,泛称一百单八套。曲牌名称有以反映历史故事和以历史人物命名的,如《单刀赴会》、《三战吕布》、《四马投唐》;有以地名和民间传说命名的,如《张飞闯衙门》、《西河滩》、《狗嘶咬》等;有以花草得名的,如《小茴香》、《刺带花》、《乱插花》等;有的还以传统曲牌得名的,如《风搅雪》、《十样景》等;还有以锣鼓点和铙钹击数命名的,如《起棰》、《五点子》、《六铙》、《八钹》等。其中《小茴香》、《擂鼓子》、《西河滩》、《风搅雪》、《九点子》、《四马投唐》是威风锣鼓的代表曲牌。

 

 

威风锣鼓的曲牌结构复杂,节奏变化多样,往往同一曲中出现单拍子、复拍子、混合拍子,因而呈现出多种色彩,让人感到趣味无穷。还有的曲牌在一曲中包含了几个大的乐段,形成了较完整的锣鼓套曲。每个曲牌从节奏变化、乐段的衔接,都突破了一些程式化了的音乐定律。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及浓郁的乡土气息。在演奏时,这些曲牌既可独立成章又能联缀成套。其多段体套曲一般分为“帽头”、“主体”、“收尾”三部分。曲式、句式、节奏多为行进式。在演奏方法上即便是同一曲牌,各锣鼓队的起点落点也不尽相同,各有千秋。有的以鼓为主,有的则以锣或铙、钹为主,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在乐曲进人高潮的时候都要“起锣”。起锣部分是威风锣鼓表演的高潮,也是最精彩的部分。起锣就是把乐器作为道具进行各种动作的表演,有“单挽花”、“双挽花”、“交替挽”等,其中最为精彩的要数“挽锣花”。

 

 

威风锣鼓表演时,队形变化多样,既有传统的方阵、圆阵、梅花阵等,还有新设计的两军对战、倒海翻江、大雁飞跳等,被人们称之为美的锣鼓乐团体操。

 

 

当今,威风锣鼓流传越来越广,锣鼓队也越来越多,像“花甲”、“男子汉”、“青年”、“中国女子”等各种威风锣鼓队不计其数。每个锣鼓队的编制由十几人到数百人,甚至上千人,由于人数的扩大,使音响更加突出,气势更加磅礴,显得更加威风。

 

 

威风锣鼓1988年在首届全国农民运动会上亮相,一展当代黄土高原农民的风姿。中央电视台举办国庆40周年大典时,威风锣鼓在北京天安门广场进行了精彩的表演,敲出了中国的气概。1990年9月,威风锣鼓参加了第11届亚运会开幕式表演,400名威风锣鼓健儿,敲出了三晋儿女的威风,敲出了中华民族的威风。2007年6月8日,山西省临汾威风锣鼓表演艺术团获得国家文化部颁布的首届文化遗产日奖。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