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艺术】英武恢弘的陕北安塞腰鼓
发布时间:
2020-05-18
【黄河艺术】英武恢弘的陕北安塞腰鼓
陕北舞蹈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姹紫嫣红,色彩纷呈,成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风格独具,特色鲜明,并具有较高艺术造诣和悠久历史传统的民间艺术。陕北民间鼓舞有40多种,是我国黄河流域鼓舞流传最广、形式最多的地区之一,堪称华夏民间鼓舞之一绝的“安塞腰鼓”可谓驰名中外。
(一)传奇色彩的舞蹈源流
安塞县(现安塞区)素有“腰鼓之乡”的称誉。腰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关于腰鼓的传统,尚未见到确切的文字记载。据传说,秦汉时期,驻守在万里长城的士卒,把腰鼓同刀枪弓箭一样作为战斗时必不可少的装备,遇到敌人突袭和异常情况时,他们以击鼓来报警,传递讯息。敌众我寡,作战失利时,就用以鸣鼓报警,请求援助;两军对垒交锋之际,则以击鼓来助威;而取得胜利,他们又以鸣鼓来庆祝。随着时间的流逝和朝代的更替,腰鼓的军事用途渐渐消失,后世群众又模仿战鼓的结构,将柳木截断,镂空成筒状,蒙牛、羊皮于其上,制作成便于携带的腰鼓,调剂他们“终岁无欢”的枯燥生活。每逢节日,汇集一处击鼓以示祝贺,直到如今,安塞的群众不论男女老少,都能击鼓挥槌,表演一番。
(二)变化纷繁的表演形式
安塞腰鼓基本可分为两大派,文腰鼓表现得轻松愉快,潇洒活泼,没有大的跳跃,一般动作也很健美;武腰鼓则表现得激烈、粗犷、雄壮,而且有大的跳跃。
安塞腰鼓分男性和女性两种角色,男性称“踢鼓子”,女性称“拉花”。拉花在腰部扎红绿长绸,起伴舞作用。腰鼓的表演类型有路鼓和场地鼓。路鼓,即行进时边走边打,步伐有“走路步”、“十字步”、“左右侧蹬腿”、“劳动步”和“金鸡嘬米”等。队形动作有“三步一停”“四步三望”、“鲤鱼跳龙门”等。场地鼓可分为一人单打,二人对打,多人群打等。人数多者可达数百,场地鼓动作主要有“十字梅花”、“丹凤展翅”、“卷白菜心”、“九连环”、“葵花向阳”、“五马空城”等。
(三)刚健有力的艺术风格
据嘉庆本《延安府志·卷三十九》转引《安塞县志》载,安塞习俗“质朴少文.....急公重义,坦率愚耿,不事谀媚,有幽伎遗化”。安塞腰鼓鲜明地反映了安塞人民的豪迈粗犷、刚健奔放、健壮有力的淳朴气质,有机地糅合了秧歌和武术动作,有收有放,有弛有张,群而不乱,进退有序,变化丰富,气势磅礴,其场面之壮阔,队形之多变,情绪之炽然,音韵之豪迈,充分显示出炎黄子孙敢于拼搏的气派与刚毅的精神风貌。当地群众称之为:“式子慷慨汉子硬,击鼓有股能劲,挥槌有股狠劲,踢腿有股蛮劲,转身有股猛劲,跳跃有股虎劲,看了叫人带劲”。可见,安塞腰鼓大有振奋人心、催人向上的劲头和气势,精彩的舞蹈表演,有机地融会在击鼓过程中,构成了独特的艺术形象和感人的强烈气氛。
标签:
上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