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scroll down

【黄河艺术】舞戏结合的胶州秧歌


发布时间:

2020-05-20

【黄河艺术】舞戏结合的胶州秧歌

【黄河艺术】舞戏结合的胶州秧歌

 

胶州秧歌是流传于山东胶州一带农村的小型秧歌戏形式,以胶东县城附近的东小屯、南旺、后屯等村最为盛行。胶州秧歌是由小场与大场(亦称文场、武场)组成的,小场演出农村小戏或带有情节的歌舞,大场是小戏前全体演员的大跑场。胶州秧歌这一名称是后来形成的,在当地人们称它为地秧歌或大秧歌,以区别于其他秧歌形式。地秧歌说明它与高跷扮戏不同,大秧歌,它有跑大场,又有小戏的演出。山东在历史上灾患频繁,民不聊生,人们不得不背井离乡去东北谋生,即所谓的“闯关东”。当地还有“穷走南,富走京,死逼梁山下关东”的说法。胶州秧歌的小场主要演出的便是秧歌小戏《闯关东》。这出戏描写一个去关东谋生已久的人,接到妻子托人带来的书信后,于旧年除夕返回家乡,并在村外遇到妻女的故事,其中有大离别、捎书、回乡、路遇等情节。

 

proxy.jpg

 

胶州秧歌主要舞蹈部分为戏前的跑场,目的是用来烘托气氛,招来观众,安定情绪,而后演唱小戏。戏分本地戏和外地戏,跑场有“十字梅”、“大排队”、“四门斗”、“正挖心”、“倒挖心”、“反摸凑”、“小开门”、“跑圆场”8个。角色有鼓子(丑)、棒槌(武生)、翠花(彩旦)、扇女(青衣)、小曼(花旦),每种角色为两个,角色是按戏曲行当分的,跑完场后可随时充当戏里的任何角色,简单易行,舞蹈动作以女性最具特点,富有韧性和曲性美,如“扭断腰”、“三道弯”是其代表性动作,棒槌的各种棒花动作比较丰富,鼓子的“丑鼓八态”韵味奇特,此外还从武术中吸收不少技巧。胶州秧歌从风格和师承关系上分,有南北两大派系,南派偏武,北派偏文。

 

 

标签: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