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黄河及沿岸流域给人类文明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是中华民族最主要的发源地,中国人称其为"母亲河"。
大河喷薄育新星——在黄河三角洲讲述黄河故事(三十)
孟秋观澜东津渡
孰 非
东营是万里黄河的入海口城市。在当地人语汇里,“黄河口”的概念范围并不仅指黄河与大海交汇的那个口门区位,而是包括着这片广袤的城市和乡村。
有记载的东营大地与黄河结缘的历史从西汉末年开始。早在新莽三年(公元11年),黄河就从利津这一地域入海了。不过那时尚没有“利津”这一名称,地属千乘郡漯沃县。隋代始建“永利镇”。金代因这里已有“东津”码头,合其“利”、“津”二字升镇为县。由于“东津渡”实为黄河最靠东部的海口通衢,历代为观澜河、海之机枢,形势险要。所以利津作为黄河的口门,累计已达千余年之久了。尽管黄河在数千年中有过广域摆动的记录,但是我们今天看到的5400平方公里黄河三角洲,均为黄河从利津入海的历史见证。因此,游览利津黄河,可实地观测体验黄河入海造陆并趋向流路稳定的空间态势。
从利津县至现黄河口口门遥感影像图
利津既为千年古邑,是游黄河不游利津,等同未得门径。包括我辈东营本土人,也该早早补上这一课。走黄河滩,游东津渡,观大波澜,岂不快哉!
2021年8月10日晨,偶遇东营日报社理论评论部主任薄文军,他生于黄河尾闾的利津县薄家庄,有不少关于黄河的著述。与之谈起秋高气爽时节赴利津看黄河的设想,他欣然同行。于是又邀上现从事利津黄河盐碱地改良的中天公司董事长卜凡敏及司机魏保林,四人驾乘“途胜越野”,即时进入了“利津黄河一日游”。
黄河初进东营界,夹河又有两个乡镇,左为利津县城南的北宋镇,右为东营区西部的龙居镇。
从龙居麻湾略向南行,即看到了黄河自西方远处奔腾而来在此坐弯北行的浩荡气象。这里本是“东汉诣唐”以后,自滑县、濮城、阳谷、邹平、商河、惠民所来的大河故道,亦为古济水和大清河的蝉蜕之地。而利津县城以下近140公里黄河流路主要是近代黄河的冲泛区。为钩沉黄河旧迹,我们今天主要察看了利津南部的黄河。
龙居麻湾黄河坐弯处(前:薄文军 后:卜凡敏)
虽然看上去黄河仍然波涛汹涌,但水量已由上月河南发生大洪水时下排的3700m个流量减少到今天大约800个流量上下。这里本为泥质型河岸,并无山石等硬物阻挡,不知缘何在历史上坐90°大弯而北行!黄河由此触碰岸壁,逡巡北泄多生险情,1937年伏汛,黄河在麻湾附近的正觉寺决口,洪水扑向东南,淹及蒲台、博兴、广饶、寿光等县数百村庄。其中我的“老家”蒲台县东史村(今属东营区龙居镇)就曾被淹,前几年孑遗的老人还偶而谈及。向东又淹及广饶北部大片区域。现麻湾决口段已立碑建园纪念其事,恰好《正觉寺黄河决口遗址纪念碑》碑文、及附近“同心园”内所有勒石文字皆为今天同行的薄文军所作,彼此交流的话题就更多了。
1937年正觉寺决口纪念碑
从大河顶冲形势观察,目前此段黄河是其下游最易冲决摆动的危险区,故解放后人民治黄将其列为工程重点。刚才看到黄河拐弯处早已建成坚固的险工坝岸,在其挑溜作用下,黄河的弯度和冲击力已大为削减。我们在正觉寺遗址不远处,还看到麻湾引黄闸及其干渠的发端,长期以来为包括原正觉寺冲泛区在内的广大“黄灌区”输送着淡水资源。沿河南行,又看到“王旺庄黄河枢纽工程遗址”的指示牌,该工程系1959年在原苏联专家帮助下配套建设的引水灌溉、拦洪发电、航运船闸、公铁两用穿黄闸等综合性治黄工程遗址。现在作为大桥两端的博兴王旺庄和利津丁家村均辟有类似的大桥遗址公园,另外龙居坝岸还有各种“黄河记忆”主题广场、花海景观栈道、展示我党领导治黄事业的“党史长廊”等等,可谓一步一景,目不暇接。
正觉寺附近建有党史长廊
这时同游的卜凡敏董事长看到了王旺庄工程遗址后,大讲他去过黄河对岸另一端的工程遗址,整齐排列并且非常壮观的众多大桥桥墩再现了“中苏友好”时期的历史桑沧。此言使大家怦然心动。于是我们从麻湾浮桥过黄河,沿左岸直奔其地。一路映入眼帘的是沿黄坝岸的森林体系,一片片郁郁葱葱的绿色长城。终于在北宋镇丁家村的河滩地,进入“中苏水利工程遗址公园”的大门,果然成排矗立着24个大桥引桥的桥墩,蔚为壮观。后来听一位当地人介绍:当初“中苏友好”高潮年代、头脑发热中上马的黄河拦洪发电、公铁多用工程项目,运用“大兵团作战”方式,平地开建拦河大坝,还有装机发电等综合配套工程。试想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黄河每年来水动辄300-400亿立方米,洪期水量更大,1958年7月17日推算流量竟达到22300立方米每秒!这里一来缺乏山坳凹地作为缓冲库容,二来本地的泥质地基很难承受拦洪大坝的负重,这样的工程如何能正面抵挡黄河洪水!巧在施工中遇到60年代初的自然灾害,受制于“资金短缺”而下马,留下了这个“治黄人的未竟之梦”……
北宋镇中苏水利工程遗址公园
遗址公园中成排矗立的24个引桥桥墩
慨叹之余,欣见今天祖国的发展建设已快步走上科学稳健的道路!大家正在议论,抬头看到路边竖有一块“公示牌”,第一行“市级森林湿地长”之下赫然出现东营市市长陈必昌的名字,以下直到县、镇、村级的“森林湿地长”分工明确并一一标示明白,还写有“严守生态红线,健全森林防灾体系,使责任区域森林、湿地资源得到有效保护,生态功能日益完善”等内容。
观察此处的左右两岸,正是黄河龙居麻湾至利津王庄长达30公里的窄河段,过去极易在冰冻期堵塞河道并卡冰出险,为防护人民群众和胜利油田安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国家在两岸均修建了防护工程,尤其在龙居一侧修建了面积达123平方公里的南展宽防凌工程,但因多年工程荒废导致生态退化和人居环境荒芜萧条等问题,前几年南展区被撤消。近在我党高度重视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条件下,浓酽的绿色生态工程很快披挂起两岸的荒崖洼岭。而在左岸的北宋古黄河遗迹处,更已形成鲜明特色的生态文化风貌。原来此地在古代黄河自然行水时,形成弯曲的河道。晚清与民国实施治河工程时往往将其“裁弯取直”,取直后又逐渐弯曲,形成了多次治理的重重堤坝,人们在废弃的堤坝上建设民居以避洪水,使这些百年村舍形成高低错落的生态景观。此时卜凡敏又引导我们走到一个叫“大月滩”的地方,这里正是古人治黄的典型裁弯区,新坝将老坝裁成了一片半月型区域,几座村落在古木掩映中若隐若显,周边大坝高耸,古树参天;洼地积水泱泱,藤芦缠绕;湿地与短岗互接,飞禽与鱼鸭相戏。新旧民居如“诺亚方舟”一般出没于清波与绿浪之间。此地的乡村文化又颇具传统色彩,其西南方的佟家村不仅在村部建有文化馆,影壁上写有《佟家村赋》记录村史村貌,并且辞藻华丽,书法酋劲,大门两旁还写有一幅楹联:
合波古镇闸锁黄龙九曲气象
北宋佟家馆汇齐鲁千年文明
不仅笔法古朴典雅,而且口气还真不小呢!可见这些村庄的文化底蕴和氛围不可低估,对将来发展乡村文旅事业大有裨益!
在大月湾小马村与退休还乡的老公安潘先生交谈
离开坝区,走到广阔的田野。多年来由于农村人口不断外流,大片农田因失耕而废弃,水利设施大多遭受破坏,不同期的农田工程亟需进行统一的规划整治。对于这些基本情况,市、县领导确定将黄河滩区及以外的大片土地作为森林湿地生态区先行有效保护是非常必要的。
这时卜凡敏董事长打开手机展示他已与县、镇领导沟通协作,提出对北宋镇5万亩土地实施保护性整理开发的规划建议。一年来他已聘请了不少专家对这个片区进行考察论证,形成了《北宋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建议书》。确定与县政府共同组织规模化资金投入,以大型农机配套推进乡村振兴为目标,建设一个既关注生态保护、又实现粮棉高产的现代示范区。
北宋镇五万亩土地整治范围图
说着,我们已沿河坝到达利津县城。在黄河大桥下面远远眺望了古县城的东关旧址。由此想起《利津县志》中的一段记载:
清朝光绪五年(1879年),兵部右侍郎夏同善上书光绪帝《疏治黄河下游奏议》:“善治河者必自下流始,盖下流梗塞,必致上流溃决,此一定之理也!”并举出下流不畅带来利津县城濒危的实例:
利津县城逼河太近,南门半为土埋、不能启闭,东门关廂房屋荡然无存,并外城亦已圯入河中,且其地当大河正冲,其下水深莫测,情形岌岌可危……
在黄河大桥下眺望利津东关旧址
在薄文军指引下,我们一起到达原来的东关遗址。这里正是在黄河冲击下古城圯入河中之地界。枕黄而居,利害参半;十年河东,十年河西,此情此景绝非谬言。1947年黄河归故,利津境内两岸长堤险象环生。为了紧急抵御黄河洪水,人们不得不将这座文化名城的一切庙垣殿基、碑碣文物和砖瓦石雕,一古脑儿掀入坝岸垮塌之处。新中国成立后黄河安澜,人们思及此处地下尚有大量宝物存留,为备日后出土,或未将其列入城市改扩建项目。此照所展示的远方背影可见楼房潼潼,而近处则依然杂乱无章。昔日的繁华古城一角,现在却是一片棚户区。不知何时可施之考古挖掘工程,使百年沉埋的地下珍宝重见天日!
利津县东关古城旧址
暮色苍茫,片刻方思,却被沉重的振动所骇止:几辆装运超长钢管的加长载重车从黄河大桥展转过此,相继低吼着奔上左岸大坝。我们知道,下行不远处即东津渡黄河大桥工地。此为东营市德州路西延东津大桥控制性工程,按双向六车道一级公路标准设计,其中两座桥塔高度124米(相当于40层楼)贯通荣乌高速和东吕高速。我等急忙驱车远远跟随。离工地不远处,遥拍了几幅图片:
大桥新址在黄河小李险工以下不远处
大桥正在浇铸西端(利津一测)的桥头桩基
大桥系黄河三角洲跨度最大的双塔双索斜拉桥(设计图片)
东营市长陈必昌到东津黄河大桥工地现场调研(新闻图片)
巍巍乎高哉!本为观澜东津渡,却在仰望塔吊群。震撼之余,感到祖国升腾的节律真是太美了!
作者单位:山东 经济发展促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