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黄河及沿岸流域给人类文明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是中华民族最主要的发源地,中国人称其为"母亲河"。
当长三角戏剧遇上晋剧
传统戏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传承着中华民族活态的文化基因,对中国古人的人格精神和道德修养有着重要影响。中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域之间由于自然地理环境,生产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不同,存在着巨大的文化差异。
长三角地区
富庶繁华的长三角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戏曲的发源之地。南戏发源于浙江永嘉,昆曲发源于江苏昆山,上海则催生了代表着现代戏曲品格的越剧和海派京剧,值得一提的是拥有昆曲、越剧两个版本的《西厢记》故事发源地是山西省永济市的普救寺。江浙沪等地除了都拥有具有全国性流播范围的剧种京剧、昆剧、越剧外,还拥有丰富多样的方言剧种,如江苏的锡剧、淮剧、扬剧、苏剧、淮海戏、柳琴戏、梆子戏、泗州戏等,浙江的绍剧、婺剧、瓯剧、甬剧、姚剧、杭剧等,上海的沪剧、滑稽戏等。
昆曲《西厢记》
南戏《杀狗记》
越剧《梁祝》
海派京剧《狸猫换太子》
锡剧《双珠风》
淮剧《琵琶记》
苏剧《花魁·醉归》
绍剧《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婺剧《穆桂英》
瓯剧《狮吼记》
杭剧《小姑贤》
甬剧《相思赋予谁》
沪剧《雷雨》
滑稽戏《皇帝勿急急太监》
山西省
山西是中国戏曲艺术的发祥地之一,出现于明代的蒲州梆子逐步发展成为今天山西的四大剧种:晋剧、蒲剧、北路梆子和上党梆子。晋剧,又名山西梆子,是中国传统戏曲,因产生于山西省中部,故又称晋剧中路梆子,也称为“中戏”。主要流行于我国山西省中、北部及陕西北部、内蒙古和河北省的部分地区,大致上是晋语的并州片、吕梁片、张呼片地区以及大包片、五台片的部分地区。
上党梆子《蝴蝶杯》
蒲剧折子戏《打神告庙》
晋剧《金水桥》
北路梆子《铡美案》
晋剧的特点是旋律婉转、流畅、曲调优美、圆润、亲切、道白清晰,具有晋中地区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自己独特风格并有新剧仄出。晋剧在发展过程中,吸收晋中地区民歌、秧歌等民间艺术韵调,又保留了蒲州梆子慷慨激昂的艺术特色,同时形成婉转细腻的抒情风格。
戏曲是百姓情感的慰藉和社会进程的缩影
一座城市有一座城市的气质和品位,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表情与声音,这种城市气质与地方表情最能准确表达和深刻传达生长于这个空间区域里普通民众的普遍情感。无论人生路途是否顺遂,无论现实生活是否称心,也无论是在家乡的守望还是在他乡的漂泊,方言乡音永远是最便利的人际沟通渠道和情感慰藉良方。无论何时何地,血浓于水的亲情、乡情与族情,永远都是联系彼此感情的心灵纽带,也是爱国精神的具体体现。
有什么样的时代,就有什么样的戏曲。有什么样的地方,也就有什么样的戏曲。戏曲与时代同行,戏曲用艺术的声音和艺术的形象及时记录、传达着时代的风貌和时代的感情,把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风貌和时代特征用戏曲作品凝聚起来,传播开来,传递下去,使得今人与后人能够不断看到存在的现实和历史的情感。因此,凡是健康存在着的戏曲艺术,往往都承载着那个时代的记忆,浓缩着那个时代的情感,并成为社会进程里活的风景与活的档案。